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谈两汉文化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
两汉的沙尘暴记录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
两汉时期新疆的经济开发
论两汉乡村社会中的里社
两汉北部边防若干问题之
两汉流民问题初探
论两汉赐爵制度的历史演
最新热门    
 
两汉边防战略思想的发展及其主要特征

时间:2009-7-24 13:53:19  来源:不详
兵对周边进行征讨。但是,为了防备边犯,保卫中原经济文化及汉廷的安全,对边防设施的建设却从未放松。针对当时“边陲箫条,靡有孑遗,鄣塞破坏,亭燧绝灭”[5]的情况,光武帝对边防设施进行了大量修复。例如建武十二年(36年) ,派遣杜茂“将众郡弛刑屯边,筑亭候,修烽燧”。[6]建武十三年(37年) ,“诏(王)霸将弛刑徒六千人与杜茂治飞孤道,堆石布土,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7]建武十四年( 38年) ,马武“屯常山、中山以备胡……又代骠骑大将军杜茂缮治障塞,自西河至渭桥,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陉,中山至邺,皆筑保壁,起烽燧,十里一候”。[8]建武二十一年(45年) ,“遣中郎将马援、谒者分筑烽燧,保壁稍兴”。[9]当时修复这些“亭燧”、“障塞”、“保壁”之目的,皆在保境安民,是为了自卫,也是重守而非进攻之表现,用意甚明。




[1] 《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
[2] 《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
[3] 《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传》。
[4] 《后汉书》卷二六《伏湛传》。
[5] 《汉官仪》卷上。
[6] 《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
[7] 《后汉书》卷二0《王霸传》。
[8] 《后汉书》卷二二《马武传》。
[9] 《后汉书》志第二三《郡国五》注。
对周边异族采取俱存不扰的政策,也是东汉之初的重要思想。当时因“天下疲弊”,无力顾及边事。对周边的一些矛盾,只要不是大举犯边、入侵中原,汉廷一般权且容忍、退让,实行互不干扰政策。例如西域诸国,因受匈奴的控制和重敛,于“建武二十一冬,车师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国俱遣子入侍,献其珍宝。及得见,皆流涕稽首,愿得都护。天子以天下初定,北边未服,皆还其侍子,厚尝赐之……二十二年,鄯善王上书:‘愿复遣子入侍,更请都护。都护不出,诚迫于匈奴。’天子报曰:‘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1]面对匈奴对汉廷存在的威胁,建武二十七年(51年) ,臧宫、马武上书,建议乘“匈奴饥疫,自相分争”之机攻伐匈奴。认为这是“福不再来,时或易失,岂宜固守文德而堕事乎?”而光武帝诏报曰:“《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故曰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其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今国无善政,灾害不息,百姓惊惶,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且北狄尚强,而屯田警备传闻之事,恒多失实。诚能举天下之半以灭大寇,岂非至愿;苟非其时,不如息人,自是诸将莫敢复言兵事者。”[2]这两个事例充分说明,光武帝在对西域与匈奴的态度上,是忍让、宽松的,也是从当时的战略思想出发的。所以史称:“光武审黄石,存包桑,闭玉门以谢西域之质,卑词币以礼匈奴之使,其意防盖已弘深”。[3]
东汉在军事制度上也做了较大的改革。主要有二:
(一)罢郡国都尉。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诏曰:“夫张官置吏,所以为人也,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省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十置其一。”[4]为了精兵简政,该年“罢郡国都尉官”,将其并职于太守。[5]此后,尽管在右扶风、陇西、太山、琅邪等郡偶有都尉的复置,然皆时置时废,已非通行之制。应劭说“每有剧贼,郡临时置都尉,事讫罢之”,[6]乃属确论。郡国都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在省诸郡国都尉的同一年,又宣布“无都试之役”,[7]即罢除地方军定期进行训练、考核的制度。建武七年(31年)又下诏罢郡国的轻车、材官、骑士和楼船士。东汉初期的这些变化,有助于紧缩吏员,节省财政开支,同时也部分地减轻了编户农民的兵役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廷不想大量用兵,有让百姓“思乐息肩”之意。
(二)罢边郡亭候吏卒。为边防作战的需要,西汉有“令戍卒岁更”之制,[8]即每年从内郡征调戍卒番上守边。但东汉则不然,建武十三年(37年) ,“时兵革既息,天下少事,文书调役,务从简寡,至乃十存一焉”。[9]因为长期战争,天下疲劳,“厌武事”,加之征兵制一度衰微,罢除了材官、骑士等。故于建武二十二年(46年) ,“诏罢边郡亭候吏卒”。[10]这表明,此前“屯戍一岁”的更戍
制度,已告结束。罢除边郡亭候吏卒,虽然减轻了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