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大宗商品、商税和市场制
地主、农民和市场的关系
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概貌
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巨大
域外市场与对外贸易的拓
边境市场的开放和统制
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
汉代专业农户的商品生产
内廷与市场:对唐朝“宫
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的
最新热门    
 
城区市场的建置和管理

时间:2009-7-24 13:53:25  来源:不详
列有各种高档商品和奢侈品主要是供统治者和富民阶层需要。《后汉书·王符传》说:“今察洛阳、资本业什于农夫,虚伪游手什于末业。”洛阳的贵族、官僚、工商业者及各色闲散人口很多,也可见其消费性质之大概。 
  




[1]《汉书》卷1《高帝纪》。 
[2]《汉书》卷28《地理志》。 
[3]《汉书》卷99《王莽传》。 
[4]《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 
[5]《后汉书·郡国志》漏记1城,只载1180个,实际上是1181个。 
[6]《史记》卷22《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7]《汉书》卷2《惠帝纪》。 
[8] 陈 直:《三辅黄图校正》按语,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1页。 
[9]《太平御览》卷827资产部“市”条。 
[10]《太平御览》卷827资产部“市”条。 
[11]《晋书》卷26《食货志》。 
[12]《汉书》卷96《西域传》。
2、区域性市场
这里说的区域性市场,是指跨郡、县的在自然条件基本相近情况下所形成的市场,其交换范围不受一郡一县的限制,而又带有明显的地域性色彩。
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物产差异和历史传统的影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了一些商业经济区。各地市场的联系和商人跨国经商的情况常有出现。例如:《左传·成公三年》载:一郑国商人至晋,受到晋大夫荀罃的“善视”,后来又去齐国经商。战国时期的一些著名的都会,往往多为颇具特色的区域性市场。
秦汉时期,在一些交通要道和经济发达的地区,涌现出了不少跨地区的市场。其间商人交错于道,商贸活动频繁。陈直先生在《汉书新证》中写道:

《季木藏陶》一零三页,有“曹市”、“东武市”,一四四页有“都市”、“代市”等陶片。洛阳王城出土有“河市”陶片。……所谓“曹市”、“代市”、“河市”,皆泛称大范围地区之名词,不是郡国专称之名词。
 
其说甚是。“曹”在先秦时为国名,汉时泛指地区名称;“代”为燕代之地,汉时为泛称;“河”指三河(河南、河北、河东),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通称或泛指,也非专指某一郡国地名。故将曹市、代市、河市视作区域性市场,似无可疑。
再者,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亦曾将全国分为关中、三河、燕赵、齐鲁、梁、江南等几个大的商业经济区。这些地区也都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都会”和区域性市场。例如:关中的雍、栎邑;三河的杨、平阳、温、轵;燕赵之地的邯郸;齐鲁地区的临淄;梁宋地区的陶、睢阳;江南地区的吴、寿春等。故《盐铁论·通有篇》说:
 
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丘,郑之阳翟,二周之三川,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
 
这各地的重要城市和著名都会,一般都有商业区,有的往往成为区域性的市场,和前面说的曹市、代市、河市性质一样,都是属跨郡国的商业交易场所。当时中央集权的大统一局面,为各区域市场的经济对流提供了有利条件。许多富商大贾,贩运商人,为了“得其所欲”,追逐“货殖”,而周流各地,走遍全国的主要区域市场。
秦汉时期的区域性市场,如邯郸、宛、成都等也颇繁荣:
邯郸:据载这里“商贾错于路,诸侯交于道”[1]。赵敬肃王“使使即县为贾人榷会,入多于国租税”[2]。是知这里的工商业发展很快。
宛:地处南阳,地理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如张衡在《南都赋》云:“于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割周楚之丰埌,跨荆豫而为疆。……尔其地势,则武阙关其西,桐柏揭其东。流沧浪而为隍,郭方城而为墉。汤谷涌其后,淯水荡其胸。推推引湍,三方是通。”“其宝利珍怪,则金彩玉璞,随珠夜光;铜锡鈆锴,赭垩流黄,绿碧紫英,青臒丹粟。……其原野则有桑漆麻苧,菽麦稷黍;百谷蕃庑,翼翼与与”。宛城规模很大。据《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引《荆州记》曰:“郡城周三十六里”。这里位于江、河、淮、汉之间,水陆交通方便,可以“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3],故商业发达,市场繁荣,成为著名都会。
成都:这个城市在秦时已具规模。《华阳国志·蜀志》中有关于秦筑成都城的记载:“(成都)周回十二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