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论汉儒知识分子的权力穿
汉唐中西关系史:对新旧
汉唐中西关系史:对新旧
我与汉唐史研究
论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论汉代土地占有形态及其
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看汉
试论汉唐奴婢身份地位的
汉唐异同论
论汉代的名田(受田)制及
最新热门    
 
论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时间:2009-7-24 13:53:26  来源:不详
宋弘列传》、卷六五《张奋列传》、卷七二《东海王列传》。
    ④  《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⑤  《后汉书》卷六一《黄琼列传》,同书卷二八《百官志》。
    ⑥  《汉书》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哀功臣表》。又按《通典》卷四《食货》:“秦则不然,舍地而税人,故地数未盈,其税必备”,从一家讲是如此,从一个地区讲也会是如此,田亩数不足而户租额数不减,提封田计算下的定垦田也要摊在现有的户数上,《通典》的说法,极为中肯,最足引起重视。
    ⑦  《后汉书》卷八○《陈敬王羡列传》。当然户数相等而租入不等,在地区好坏相差很大时,也会发生,如《后汉书》卷五九《张汤传》,“徙封平原,并一国,户口如故,而租税减半”,这是提封田多少、实际户口多少、土地耙瘠等情况不同,征租基于户,各地区的轻重不可能完全一致。
⑧  桓宽《盐铁论·未通篇》“田虽三十而以顷亩出税”,表示田租一定要有顷亩的依据,但不必那么严格,桓宽这句话,不能理解得太拘泥,否则许多实际事实都讲不通。其他苟悦《汉纪》等,也有类似的说法,根据于三十税一的标准作为论证,不足以表明田相的实际情况。
 
    汉代的赋,主要包括四项内容:第一是算赋、口钱,算赋从汉高祖开始,口钱从汉武帝开始,都是按丁口出钱,而以前者为主。第二是资赋(亦作赀、訾),从汉武帝开始,这是按户资出钱的,税率在王莽时为三十税一。第三是临时增收的杂赋,如“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或者“诸有奴婢者率一口出钱三千六百”,或者郡县临时调发、地方官私自赋敛等,这些赋按户按丁,不很一致。第四是由力役转变而来的,如践更过更的更赋,在后汉已成为徭役以外的赋,并失去原来的徭役的意义,也已不成为代役钱的性质,而为赋的一项内容固定下来,这是按丁征收的。
    按户资征赋,较接近于户租,惟按丁征赋,虽以户为征收单位,却不以田地、资财为标准,而系“有身则有赋”。这种基于丁与户的赋,在汉代租赋两项总额中,占了不小的比重。按《史记》所云:“户率二百”的平均数计算,租与赋约为l:1,后来资赋增加进去,更卒又变为更赋,比例就会大大改变,贾捐之说,文帝时“民赋四十”,武帝时“民赋数百”①,假定“数百”是300~500之间,那么,租与赋可以是1:2.5~1:4。又按汉代丁口最盛时期,几达六千万口、千二百万户,户以二丁计,每丁三百文,就有七十万万以上。至于垦田最盛时期,约为八万万亩,每亩收粟四升,共约三千万石,折合每石八十文,为钱二十多万万文②;如以户计,每户粟四石,为钱也不及四十万万。在总收入上,赋逐渐居于更重要的地位,其中按丁征赋也占着不小的比重,竭泽而渔的财政,往往反映在按丁征赋上面,从汉代租赋的演变即可概见。
    按丁征赋,一向具有汉代财政的一定地位,在前汉更为重要,对于丁口清查,自来也就极为重视。汉代对于丁口,一般规定为每年清查一次,所谓“八月案比”、“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八月算人”等,颇似后来的“貌阅”③,地方官亲自核对,这比于用于出租的“自实田”、“以实自占”,执行方式上的宽严,是有着很大不同的。
    不独征收比例,赋比租增加得多,征收方式赋比租严,而且租征实物,赋征货币,从当时封建经济发展阶段来讲,赋的负担更加沉重,无论征自地主或农民,都是转嫁或直接落在农民身上,农民为了交赋或向地主交纳地租,还得以谷帛换钱,其中又受一层中间剥削,这对农民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赋的一部分基于户,另一部分基于丁,基于丁的部分又必然归总到户,逐渐形成为户的“差品”,乃赋税制中“九品混通”的最早渊源。
户等最先发生在资赋的征收方面,“差品”主要就资产等第而言,《后汉书》卷六三《郑弘列传》注引《续汉志》:
 
      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主知人善恶,为役先后,知人贫富,为赋多少,平其
差品也。
————————
    ①  《汉书》卷六四下《贾捐之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