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论汉儒知识分子的权力穿
汉唐中西关系史:对新旧
汉唐中西关系史:对新旧
我与汉唐史研究
论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论汉代土地占有形态及其
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看汉
试论汉唐奴婢身份地位的
汉唐异同论
论汉代的名田(受田)制及
最新热门    
 
论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时间:2009-7-24 13:53:26  来源:不详
调度委输和实物交换等原因,赋与调联系得更紧密,以至趋于混一,这是与封建赋税的加重和封建经济领域的继续扩大密切相关的,从前汉末年到后汉末年,中间经历了二百年的变化。
    调的全部实行,在后汉建安九年(204年),正是曹操开始擅权的时候。
曹操平邺以后,定令“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并确定“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毋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⑤。户出绢二匹、绵二斤,确系后来所谓户调,而当时命令原文,仍称为赋,不以调的名义出现。而且同时下令“无出今年租赋”(邺及其附近地区)、“重豪强兼并之法”,又是制度的具体施行。两者联系来看,租指田租,赋指户调,又是可以断言的。至于当时习惯称谓,早已把户绢称为户调,《三国志》卷二三《赵俨传》:“急录户调”,“收其绵绢”⑥,这样事发生在建安六年,可见户调绵绢,原已在部分地区通行,曹操作为统一的赋税制度颁布,便更加固定和统一了。当时在法令上所以不即称为调而称为赋,由于以调代赋,调源于赋,取其本名而已。
————————
    ①  《后汉书》卷八一《庞参列传》。
    ②  《后汉书》卷五六《韦彪列传》、卷七三《朱穆列传》等。
    ③  《后汉书》卷一《光武纪》:“初王莽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
    ④  《通典》卷八《食货》,和帝时货轻钱薄,久不铸钱,后竟以谷帛为市。
    ⑤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建安九年,并注引《魏书》。
⑥  参阅《资治通鉴》卷六三,建安六年,“时操制新科下州郡,颇增严峻,而调绵绢方急”;《三国志十二·何夔传》作“又收相税绵绢”,显然不如《资治通鉴》的切合,前后语气也不甚衔接,《资治通鉴》或另有所本。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平吴之后,颁布“户调之式”,丁男之户,绢三匹绵三斤,在法令上正式称为“户调”。当时赋、调二字仍然通用,调、布二字也通用,甚至又统称为课,一直到南朝都是如此①。
    户调绵绢包括资赋在内,实行户调绵绢之后,资赋即不另外征收。一般以户调之外,仍有资赋,那完全是一种误解。
    在实行户调以前,资赋也曾征收绢帛,王莽天凤六年(19年),“一切税天下吏民訾,三十取一,缣帛皆输长安”,应为资绢的最早源流②,后汉时赋的内容分别以算赋、口钱、更赋、资赋等项目计征,遇到天灾或战争减免赋税时,也往往指定所免的具体项目③,可见赋的各种项目并未合一。然而地方官征赋的时候,又似乎把一些项目合一了,或者是赋以资赋为主要内容了。刘平为全椒长,“人或增资就赋,或减年从役”,“郑弘为乡啬夫,知人贫富,为赋多少,平其差品”,都指整个赋的内容,而系以资为差品的④,按算赋、口钱、更赋等一般没有增加,有时减额计征,资赋后出,所增较多。既然赋以资赋为主,可能都以资为差品而趋向于统一征收,但目前还缺乏确切的证明资料。
曹魏之制,户出绢二匹、绵二斤,是征收的一个指标,并非每户平均交纳,每户资产不同,即根据资产差品而定出每户征收的不同数字,《三国志》卷九《曹洪传》注引《魏略》,有如下一个故事:
 
        初大祖为司空时,以己率下,每岁调发,使本县评赀。于时谯令评赀财,与公家等,太祖曰:我家赀哪得如子廉耶!
 
    按这件事发生的时间为建安十三年,曹操作汉朝的司空,其时已评资定调⑤。曹操定令户出绢绵为建安九年,正前后不久互相衔接,户调是以家资为差品,亦可概见。自后户调征收都系如此,一般没有改变,例如:
    东晋刘超为句容令,“常年赋税,主者常自四出,诘评百姓家产。至超,但作大函,村别付之,使各自书家产,投函中讫,送还县,百姓依实投上,课输所入,有逾常年”⑥。宋后废帝元徽三年,“检括民户,穷老尤贫者蠲除课调,丁壮犹有生业,期宜宽申,赀财—————————
    ①&n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