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读张荫麟《东汉前中国史
秦汉“名田宅制”说——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职业
两汉的沙尘暴记录
秦汉的社会经济形态:奴
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
秦汉的产业结构与经济类
秦汉的地理环境与生态状
试论秦汉的黄金货币
东汉魏晋时期州郡兵制度
最新热门    
 
论东汉的户籍问题

时间:2009-7-24 13:53:34  来源:不详
闾少于封牟平侯,子孙家焉。”《三国志》卷四九《吴书·刘繇传》载刘繇:“东莱牟平人也。齐孝王少子封牟平侯,子孙家焉。”
 
又,《后汉书》卷五七《刘瑜传》载刘瑜:“广陵人也。高祖父广陵靖王。父辩,清河太守。”则刘瑜因其高祖父被封为广陵靖王,著籍于广陵,所以自称广陵人。
    
《续汉书·律历志中》刘昭注引《袁山松书》曰:“刘洪字元卓,泰山蒙阴人也。鲁王之宗室也。延熹中,以校尉应太史征,拜郎中,迁常山长史,以父忧去官。”周天游先生注:“鲁王,刘縯子刘兴也。建武二年封,嗣光武兄仲。”①则刘洪是鲁王刘兴的后代,因鲁王著籍于封地,故刘洪便是泰山蒙阴人。
 
另外,如果王侯徙封,则其子孙便著籍于新的封地。《三国志》卷三一《蜀书·刘焉传》载刘焉:“江夏竟陵人也,汉鲁恭王之后裔,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同一件事,《后汉书》卷七五《刘焉传》亦载刘焉:“江夏竟陵人也,鲁恭王后也。肃宗时,徙竟陵。”则刘焉先祖徙封竟陵,故其后代便著籍于竟陵。
——————————————
    ①  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28页。
 
王侯若被剥夺爵位,也著籍于封地。《三国志》卷三二《蜀书·先主传》载刘备:“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郡陆成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
 
(二)异姓王侯
 
异姓王侯的著籍,同宗室王侯一样,列侯子孙著籍于封地。如《后汉书》卷八○上《文苑列传》载张升:“陈留尉氏人,富平侯放之孙也。”李贤注:“放,汤六代孙也。”按:《汉书》卷五九《张汤传》载昭帝时,封张汤子张安世为富平侯。则张安世的子孙便著籍于封地。
 
如因有罪国除,王侯的后代也著籍于封地。《后汉书》卷三八《杨琁传》载杨琁:“会稽乌伤人也。高祖父茂,本河东人,从光武征伐,为威寇将军,封乌伤新阳乡侯。建武中就国,传封三世,有罪国除,因而家焉。”
 
如因被废,王侯也著籍于封地。《后汉书》卷四五《张酺传》载:“张酺字孟侯,汝南细阳人,赵王张敖之后也。敖子寿,封细阳之池阳乡,后废,因家焉。”
 
另外,《续汉书·五行志六》刘昭注引《马融集》载马融之言:“窃见列将子孙,生长京师,食仰租奉,不知稼穑之艰,又希遭阨困,故能果毅轻财,施与孤弱,以获死生之用,此其所长也。”上引“列将子孙,生长京师,食仰租奉”一语,揭示了这些王侯贵族子弟虽在京师生活、居住,但户籍却不在京师的史实。
六、官吏的户籍问题
 
汉代官吏是否另有户籍,学者意见不一。朱绍侯先生认为,汉代在编户的户籍之外,还有官籍。①林甘泉等先生则认为汉代的贵族官吏,“似乎没有像秦代那样专门的宦籍”②。
 
考诸史实,汉代官吏确实另有名籍,但绝非户籍。《后汉书》卷七六《循吏列传·任延》载任延拜会稽都尉,礼请吴地隐士龙丘苌,“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李贤注:“请编名录于郡职也。”也就是说,龙丘苌接受任延的辟除,必须先在会稽郡的官吏名籍册上登记著录。
 
《后汉书》卷五六《王龚传》载王龚任汝南太守:“政崇温和,好才爱士,引进郡人黄宪、陈蕃等。宪虽不屈,蕃遂就吏。蕃性气高明,初到,龚不即召见之,乃留记谢病去。龚怒,使除其录。”所谓“使除其录”,应是除去陈蕃在汝南郡掾史中的名籍。但这种名籍只是官吏的名册,绝非户籍。
 
官吏的名籍,也称官牒。《后汉书》卷六三《李固传》载梁冀等诬李固任太尉:“及所辟召,靡非先旧。或富室财赂,或子婿婚属,其列在官牒者凡四十九人。”
——————————————————
    ①  朱绍侯:《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第201、202页。朱绍侯先生认为汉代有官籍,主要依据是官吏家庭享有一些免租免役的特权、以及官吏犯法有罪先请的制度。
    ②  林甘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上)》,第117、118页。
 
官吏另有名籍,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提供了直接证据。M6墓主师饶,生前任东海郡功曹史,主要负责一郡官吏的考绩和升迁等事务。所以在他的墓中,出土有“东海郡吏员簿”、“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东海郡下辖长吏不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