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明代大都督府略论
略论宋代中外朝贡关系与
“中外融通”与我国世界
东晋都督诸州军事设置的
浅析中外记者对红军长征
中外文物专家 会诊 龙门
博物馆与城市发展——中
中外蜡像馆展示特点
第14课  元朝社会经济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
最新热门    
 
都督中外诸军事及其性质、作用

时间:2009-7-24 13:55:17  来源:不详
设中领军,主要的宿卫禁兵全归他统率。这就是为什么魏帝曹髦不甘心当傀儡,愤而讨伐司马昭,刚出宫城之云龙门,便被贾充率军轻易杀害,而洛阳无人响应的根本原因。[39]而到晋武帝代魏前夕,又以亲信羊祜为中领军,“悉统宿卫,入直殿中,执兵之要,事兼内外”。武帝即位,羊祜以功进号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祜以大事既定,辞不复入”[40]。这里的“内外”,和上引司马师“镇静内外”之“内外”同,指的是宫城内外。所谓大事,便是晋武帝禅代。入,即入宫城任职。这条材料再次表明让亲信统率宿卫禁兵,控制宫城内外,对稳定洛阳政局,保证顺利禅代的无比重要性。
  曹魏情况既然如此,再联系汉、晋制度,应该推定,曹魏“都督中外”之“中外”界限,同样不可能不在宫城内外。
  由此可见,说魏晋之“都督中外”,其“中外”界限是洛阳城内外,根据是不足的,我主界限在宫城内外,似最近事实。即“中”指保卫宫城的禁兵,“外”指保卫宫城以外,整个洛阳都城的中央军。魏末晋初,城外诸军扩展,只是“外”军的扩展,至于“中外”界限仍在宫城内外这个标准,则并未改变。[41]
 

  现在来探讨一下“都督中外”在魏晋时期所起的历史作用。
  《三国志·魏书·刘放传》注引《孙资别传》:“(明)帝诏资曰:吾年稍长,又历观书传,中皆叹息,无所不念。图万年后计,莫过使亲人广据职势,兵任又(尤)重。今射声校尉缺,久欲得亲人,谁可用者?”孙资在对答中提到魏文帝也重视此事:“始召曹真还时,亲诏臣以重虑。及至晏驾,陛下即阼,犹有曹休外内之望,赖遭日月,御勒不倾,使各守分职,纤介不间。以此推之,亲臣贵戚,虽当据势握兵,宜使轻重素定。若诸侯典兵,力均衡平,宠齐爱等,则不相为服……。今五营所领见兵,常不过数百,选授校尉,如其辈类,为有畴匹。至于重大之任,能有所维纲者,宜以圣恩简择,如(陈)平、(周)勃、金(日磾)、霍(光)、刘章等一、二人,渐殊其威重,使相镇固,于事为善。”对此,“帝曰:然”,并命孙资推荐这样的大臣。
  以上这段对话,明帝本强调要用“亲人”,而孙资则极力向异姓大臣上面引导,是否别有背景,或许在替司马懿暗中张目,已不得而知,尽管如此,从中仍可看出以下问题:
  第一,曹魏文、明二帝“图万年后计”,十分重视“兵任”,力图把它交给同姓亲人掌握[42]
  第二,他们经常考虑的兵任,除地方、边境外,极重要的方面便是京师宫城内外的保卫,甚至连五校之一的射声校尉,[43]这种当时不过统率几百人的宿卫军官人选,也要亲自酌定。
  第三,更重要的是,通过孙资之口,还反映和概括了文帝关于兵任的安排和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有的曾向孙资交待(即所谓“亲诏臣以重虑”),有的是孙资从他的安排和实践中自行理解的(即所谓“以此推之”云云),而又都得到了明帝的承认。这些指导思想便是:仅安排亲人为武官,若武官地位不相上下,“不相为服”,仍是不行的。必须要“能有所维纲者”,即能统率京师一切军队的长官,并在找到合适人选后,“宜使轻重素定”,即早确定其统率诸军的地位,培养其威望,然后遇到变故,方能指挥若定,有效地捍卫皇室。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文帝于黄初三年将曹真从外地召回,[44]让他充任“维纲”京师诸军的都督中外。其后,文帝多次出巡、讨伐,曹真除特别需要也从征外,一般均坐镇洛阳。[45]文帝临死,又命他为首席顾命大臣,受遗诏,辅嗣主,这就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对都督中外之重视。
  第四,明帝即位不久,为了对付诸葛亮的北伐,不得不把曹真调到西方,[46]代替“性无武略,而好治生”的关中都督夏侯楙,[47]改任关右都督,从而使都督中外这个位子空了出来。可是这并不意味明帝不重视它,很可能是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当时曹休、曹真处于抵御孙吴、蜀汉的最前线,“虽云异姓,其犹骨肉”的夏侯尚已死,[48]其他够条件担任都督中外的“亲人”还有谁呢?上引他与孙资的对话,虽然时间稍晚,也多少反映明帝又想“使亲人广据职势”,掌握“兵任”,而又不知用谁的彷徨心情。从《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刘放传》、《燕王宇传》及裴注来看,大概明帝晚年经过再三斟酌,本决心以燕王宇为主要辅政大臣,总统一切,包括都督中外诸军,这有以下蛛丝马迹可寻:
  1.自魏文帝即位以来,大司马、大将军这两个最高武职,一直以曹姓子弟(曹仁、曹休、曹真)充任。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破格提拔司马懿为大将军,然至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又突然将他降为太尉,大概就是为了空出来,准备必要时任命“亲人”的。
  2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