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明代大都督府略论
略论宋代中外朝贡关系与
“中外融通”与我国世界
东晋都督诸州军事设置的
浅析中外记者对红军长征
中外文物专家 会诊 龙门
博物馆与城市发展——中
中外蜡像馆展示特点
第14课  元朝社会经济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
最新热门    
 
都督中外诸军事及其性质、作用

时间:2009-7-24 13:55:17  来源:不详
。而从齐王冏说,京师和皇帝主要归自己军队控制,让对方远在邺城都督中外,其权力实际上无从行使,造成不了什么威胁,相反,却能换来地位崇高的大司马和对自己在京师执政的承认,又何乐而不为!而这样一来,便开了历史上第一个都督中外基本上等于虚衔、荣誉衔的先例。在这之后,洛阳战乱频仍,中外军渐次荡尽。所以河间王颙大将张方可以逼惠帝从洛阳西幸长安,京师禁兵无力阻拦;东海王越也可以尽罢怀帝身旁的宿卫官兵,而以自己东海王国的官兵数百人代之。[62]及洛阳陷没,愍帝逃至长安即位,除了靠原关中一带的地方上军队支撑局面外,已无所谓中外诸军。可是建兴三年(公元315年),忽然又以远在江南建康的琅邪王“为丞相、大都督,督中外诸军”[63],这个都督中外,和丞相一样,起的只是笼络作用,其虚衔、荣誉衔的性质更加明显。
  东晋建立,京师建康的中外诸军力量一直很弱,[64]所以都督中外虽然仍可总管一部分军队,但其实际意义远不如作为虚衔、荣誉衔所起的政治作用来得大。按东晋一代都督中外共五人,可以说其情况无一例外:
  王导;第一次任命在建武元年。如前所述,王敦并不把它视为重用,仍然上书抱怨王导“顷见疏外”[65],建议免去他都督中外等职,以免徒招“讥谤”。可见都督中外不但谈不上总管地方上的军队,而且在京师实权也不大,主要意义当在荣誉,其任命只不过是晋元帝对王导实际疏外、削权之后,表面装出的一种重用姿态而已。第二次任命在咸康四年。如前所述,时庾亮作为江、荆等六州都督,出镇武昌,遥执朝廷之政,据说还要“举兵内向”,而王导无可如何,竟作了让出宰相位子的准备。这又证明他这次加都督中外,虽不见得有上次任命那样复杂的背景,恐怕也不过是晋成帝对他所表示的宠遇,实际权力同样是不大的。
  王敦:任江、荆等州都督,举兵反,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打进京师建康,自封丞相、都督中外等职。他当都督中外,虽然每月要护军将军上报中外兵数(见前),似乎不完全是挂名,可是从他仅注意安排兄弟子侄为重要地区都督、州刺史,以培植势力,控制京师,对中外诸军将领则听凭朝廷选用,未加干预来看,他并未真把中外诸军放在眼里。自封都督中外,主要意图仍在提高声望。
  桓温:本为荆州等八州都督,力量超过京师,朝廷惮之。兴宁元年(公元363年)加温大司马、都督中外,主要目的在以荣誉头衔加以羁縻,并不真愿意他入京供职,同时也知道他决不肯放松对根据地荆州等的控制而入京。桓温也明白这一意图,八年中未曾到过建康,[66]仅担了一个空名。
  司马道子:为晋孝武帝同母弟,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加都督中外,也是一种宠遇,就实力说,同样很有限。所以后来地方上的都督、刺史(如王恭等)举兵内向,他或不敢抵抗,只能屈辱谢罪;或靠收买对方部将取得暂时胜利。最后想出发东土诸郡免奴为客者充兵役的办法,又激起孙恩起义。他长期都督中外之意义,主要不在于控制兵力,是比较清楚的。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东晋最后一个都督中外刘裕的事。
  晋安帝时,刘裕为镇军将军,都督扬、徐等九州诸军事,因平桓玄功,进他为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可是他竟坚决辞掉。原因何在?就因为都督中外只是虚衔,并无多少实权,而他当时所最迫切需要的正是实权。正因如此,当安帝改加他都督荆、司等七州(加上原九州共十六州)诸军事,他就毫不推辞,欣然接受。因为他深知当时地方上军队有实力,都督得越多,实权越大。不仅如此,有实权的官他还抢着当。如扬州刺史王谧死后,朝议本准备用他后来的政敌谢混,他的心腹刘穆之劝谏说:“扬州根本所系,不可假人,……今若复以他授,便应受制于人,一失权柄,无由可得。”[67]刘裕依计,硬把扬州刺史夺到手中。这个官掌管京师建康周围一州的财政、民政,也有一些军队。在建康没有驻扎其他重军条件下,控制了扬州,差不多也就基本上等于控制了朝廷。所以对这个位子,刘裕毫不客气。由此可以推定,上次他辞掉都督中外,很可能是因为它荣誉虽高,却无实权,过早取得,树大招风,容易给政敌以口实,有害无益。
也正因此故,当刘裕统一了南燕,镇压了卢循、徐道覆起义,消灭了政敌刘毅、司马休之,在统治集团中地位进一步稳固之后,为了借以提高声望,给篡晋造舆论,便于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自加“中外大都督”(即“都督中外诸军事”[68],都督上再加“大”,表示地位更高一等)。当年司马睿曾在加“丞相、大都督、督中外诸军”(见前)之后数年即位为晋元帝,刘裕大概有鉴于此,也在加中外大都督后两年又自为“相国”,又两年而篡晋,从而把都督中外变得和“非复人臣之位”的相国一样,[69]成为篡位的阶梯,这正是它虚衔、荣誉衔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
  东晋一代都督中外的上述演变,至南朝而到达顶峰。
  南朝齐、梁、陈三代开国皇帝,在篡位前无不以刘裕为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