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明代大都督府略论
略论宋代中外朝贡关系与
“中外融通”与我国世界
东晋都督诸州军事设置的
浅析中外记者对红军长征
中外文物专家 会诊 龙门
博物馆与城市发展——中
中外蜡像馆展示特点
第14课  元朝社会经济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
最新热门    
 
都督中外诸军事及其性质、作用

时间:2009-7-24 13:55:17  来源:不详
身分上奏和发动这次政变的。如果没有这个身分,政变肯定不会这么顺利。《三国志·魏书·齐王芳纪》:即位后不久,诏将司马懿由太尉升太傅,但“持节统兵、都督(中外)诸军事如故”。卢弼集解:既然都督中外如故,“兵权在握,一旦有事,屯兵洛水浮桥,即可为所欲为,爽岂懿之敌乎!”这是抓到了高平陵政变其所以能发动、取胜的实质的。当然,司马懿利用都督中外消灭曹氏势力,是和魏文帝创制意图背道而驰的,但就牢牢控制中外诸军从而控制了京师政局这一点说,他确实了解了魏文帝创制之精髓!
  以上五点,无论从文、明二帝的指导思想看,或者从后来的实践证明,都督中外都是控制京师政局极其重要的军事长官。由于曹魏王朝高度中央集权,控制中央和京师,基本上等于控制了地方,因而我们有理由这样估计,都督中外对于稳定全国局势,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魏文帝多次出巡、征讨,有时在外时间甚至超过一年,而京师政局非常稳定,原因就是有都督中外曹真在坐镇。也正因如此,司马懿之后,司马师、昭无不把持都督中外这一职务,并相应地不断扩展京师军队。王凌、毋丘俭、诸葛诞等淮南地区三次举兵反抗司马氏,其所以迅速失败,都督中外这一制度的存在,司马氏通过它控制魏帝和京师局势,挟强大的中央集权威势和京师军队进行镇压,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也正因如此,到西晋时尽管都督中外权力已经削弱(见上),外戚杨骏辅政,为稳定政局,仍要自封自司马孚以后长期未任命的都督中外,并“多树亲党,皆领禁兵”[59]。楚王玮发动政变消灭汝南王亮,矫诏召三十六军,也要自称“受诏都督中外诸军”;赵王伦篡位前,为控制京师,也要矫诏自封都督中外。这一制度对魏晋政局影响非同小可,于兹可见。

  然而大体上也就从西晋开始,都督中外又逐渐产生向虚衔、荣誉头衔转化之趋势。原因就在于: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在京师设一个总管宫城内外全部军队的长官,事实证明,对皇权来说,潜在的危险性是很大的。当然,如果人选特别忠实可靠,皇帝年龄大、威望高,能驾驭他,都督中外对巩固皇室确实极管用,这就是为什么魏文帝创立这制度的原因所在。可是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封建统治集团中,这样的人很难找;特别是当老皇帝故去,新皇帝即位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仍能一如既往,忠贞不渝,就更加难上加难。从曹魏的全部历史看,五名都督中外,除曹真外,他如曹爽、司马懿、师、昭,没有一个是“纯臣”,没有一个不是利用这一职位作威作福,玩天子于股掌的。而且曹真也因为碰到的是“政自己出”的文、明二帝,[60]若皇帝是个小孩子,由他辅政,他会怎么变化,也难逆料。魏文、明二帝大权独揽,令行禁止,根本想不到看来十分忠诚的“亲人”、大臣掌握大权后,一旦条件改变,便会换成完全不同的另一副面孔。也就是说,他们只看到都督中外之利,而没看到弊,所以坚持这个制度。晋武帝则不同,他不但亲眼目睹在一定条件下都督中外对皇室的威胁,而且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祖父、伯父、父亲两代凭借这一职位,耍尽两面派手法,给西晋代魏打下了基础。现在他当皇帝了,怎么能毫不顾虑别人当了都督中外会故伎重演,请君入瓮,来对付自己的子孙呢?当然,如果他的儿子十分能干,能控制大局,晋武帝恐怕也不见得不会积极推行这一制度,作为保卫京师、宫城的主要支柱。然而事实是他的太子司马衷是白痴,皇孙司马遹年龄又小(武帝死时他才十三岁),不具备巧妙驾驭人才的条件。大概就和这种考虑有关,晋武帝在位二十六年中,只在泰始元年(公元265年)任命司马孚为都督中外,八年后孚死,即不再设。而司马孚就任时已八十五岁,如前所考,城外诸军又不归他统辖,都督中外的作用和曹魏相比,显然削弱了。晋惠帝以后,从杨骏开始,凡都督中外,不是自封,便是矫诏而得,不能代表正常情况下以西晋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意志。贾后懂得这里面的利害关系,所以以设计杀掉杨骏之后,她虽不得不暂时以汝南王亮和卫瓘辅政,却没有都督中外之任命,而由她借白痴惠帝之名,暗中操纵中外诸军,最后通过掌部分宿卫禁兵的北军中候楚王玮杀掉亮、瓘,再以矫诏罪杀掉玮,从而把中央军权、政权全夺到自己手中。
  大约从赵王伦篡位失败开始,都督中外性质进一步发生变化。原因是京师中外诸军在赵王伦诸将统率下与齐王冏、成都王颖等地方上之都督军队交战中,受到较大损失,京师洛阳已由齐王冏的军队进驻[61],中外诸军退居次要地位。因而便发生了这种事情:控制洛阳的齐王冏并不都督中外诸军,反而由几百里外镇守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的成都王颖都督中外诸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一笔政治交易:由齐王冏为大司马,在京师执政;成都王颖则任大将军,都督中外。大将军固然班位次于大司马,然而贴之以曹魏以来权力极重因而声望也极高的都督中外,成都王颖也就觉得差可相抵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