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北魏太武朝政治史二题
北魏的内河航运
北魏北齐“职人”初探─
北魏村落考
《代歌》、《代记》和北
北魏时期的贫富分化及其
北魏均田制下产权制度变
南北朝时期北魏与中间地
北魏“三长制”四题
论北魏长城—军镇防御体
最新热门    
 
北魏直勤考

时间:2009-7-24 13:55:46  来源:不详
下将领有“永安侯贺纯”,见691页。案《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若干氏,后改为苟氏。”与贺纯之为贺氏似相矛盾,疑传写有误。
[14]《魏书》卷一六《道武七王传》,阳平王熙“长子他,……(他)世子吐万,……(吐万)子显”。见391页。《北史》卷一六《道武七王传》,他作佗,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590页。他与佗,当是一音两写。而吐万之子元显的墓志称:“祖大汗,司徒、淮南静王。父万,并州刺史、淮南王。”见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359页。由此可知,他或佗是它大翰的简化译音。
[15]《北史》卷一六《明元六王传》:“永昌王健,……子仁袭。”见603页。
[16]《宋书》卷九五《索虏传》,2353页;《南齐书》卷五七《魏虏传》,984页。
[17]《宋书》卷九五《索虏传》,2355-2356页。
[18]《魏书》卷一九下《景穆十二王下·安定王休传》,517-518页。
[19]《北史》卷一四《魏诸宗室传》,544-545页。《宋书》所载献文帝诏书称美辰为平北公,而《北史》称“封南平公”,当有一误。
[20]《魏书》卷一九上《景穆十二王上》有阳平王新成、京兆王子推、济阴王小新成及汝阴王天赐的本传,分别见441页、443-444页、447页和450页。据本传,新成与小新成皆不封宜阳王,未知所指是哪一个新成。天赐始封汝阴王,不载其后改封勃海王事。据《宋书》,天赐很可能曾经改封。
[21]据万绳楠记录,陈寅恪先生认为这里的“侍中、尚书令、安东大将军、始平王、直勤渴言侯”是指元勰,理由是《魏书》记载元勰始封始平王,后改封彭城王。见万绳南(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259-260页。可是,《魏书》卷七上《高祖纪上》,太和九年三月“封皇弟禧为咸阳王,干为河南王,羽为广陵王,雍为颍川王,勰为始平王,详为北海王”。卷二一下《献文六王下·彭城王勰传》亦云:“太和九年,封始平王,加侍中、征西大将军。”据元勰墓志(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卷四下,图版一八五;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54-55页),元勰死于宣武帝永平元年(508),三十六岁,生年当在孝文帝延兴三年(473)。《宋书》卷九五《索虏传》所载献文帝诏书,发布时间在宋前废帝景和元年、宋明帝泰始元年,即文成帝和平六年(465)。这时距元勰出生还有八年,所谓直勤渴言侯当然不可能是元勰。我认为这个渴言侯,是元丕。只是据《魏书》卷六《显祖纪》,皇兴年间元丕还只是东阳公,尚未封王,见127页。《北史》卷一五《魏诸宗室传》云元丕于太武帝时赐爵兴平子,“献文即位,累迁侍中,丞相乙浑谋反,丕奏闻之,诏收浑诛之,迁尚书令,改封东阳公”。见553页。乙浑被诛,事在天安元年二月。据此,《宋书》所载献文诏书中的尚书令,只能是元丕。前引王融上疏中所说的“总录则邽姓直勒渴侯”,就是指当时的北魏重臣元丕,疑邽当作邦,今存北朝石刻中,邦字颇有写作邽者。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灵丘县文物局《山西灵丘北魏文成帝〈南巡碑〉》所录碑阴题名中,有“尚书兴平侯宜勤渴侯”,宜勤当作直勤,渴侯即渴言侯,亦即元丕。南巡碑载其爵位为兴平侯,可见他在文成帝时已经由兴平子进为兴平侯了。综上所述,渴侯或渴言侯,乃是元丕的鲜卑本名。当时北族中以渴侯为名者很多,显然是常用的嘉名,兹不赘。《宋书》所载献文诏书中诸臣爵位,与北朝诸史有一定出入,或由于传写之误,或由于中间改封而史书漏记,问题多多,姑且存疑。
[22] 寻绎《魏书》与《北史》中参与此一战役的将领官爵姓名与身世背景,只有元石比较接近。《魏书》卷六《显祖纪》天安元年九月:“殿中尚书、镇西大将军、西河公元石,都督荆、豫、南雍州诸军事,给事中、京兆侯张穷奇为副,出西道,救悬瓠。”见127页。《北史》卷一五《魏诸宗室传》有《元石传》,见552页。北魏无西阳郡,故知献文诏书中的“西阳王”必为传写之误。
[23]《魏书》与《北史》的《源贺传》,都说给源贺赐姓的是世祖太武帝,分见《魏书》919页和《北史》1023页。可是《资治通鉴》卷一一六晋安帝义熙十年(414)记其事,却说是太宗明元帝拓跋嗣,见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3671页。如果《资治通鉴》别无所本,则有可能是因为系源贺奔魏事于南凉亡国之后,正在明元帝神瑞初年,去太武帝即位还有十年,《通鉴》当是推此情理,改系其事于明元帝之下。依据本文观点,源贺一族改姓源氏,要迟至孝文帝时期。太武帝赐姓之事,只说明源贺是在太武帝时被接纳为宗室,享受宗室待遇。明元帝时期,源贺尚未被接纳为宗室。故《通鉴》此条不可从。
[24]隋代李和墓志中,就把源子恭写作元子恭。李和墓志见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三原县双盛村隋李和墓清理简报》,《文物》1966年第1期。
[25]钱大昕:《廿二史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