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北魏太武朝政治史二题
北魏的内河航运
北魏北齐“职人”初探─
北魏村落考
《代歌》、《代记》和北
北魏时期的贫富分化及其
北魏均田制下产权制度变
南北朝时期北魏与中间地
北魏“三长制”四题
论北魏长城—军镇防御体
最新热门    
 
北魏直勤考

时间:2009-7-24 13:55:46  来源:不详
力微子孙追随垄断了君主继承权的核心家庭,追随现任君主,是其根本利益的保障,而核心家庭也由于得到整个氏族的支持而确保其对于酋邦和国家的支配地位。这是拓跋鲜卑从酋邦向国家过渡的历程中,直勤制度的功能和意义。道武帝复国和征服华北的历程中,大量并无继承权的拓跋宗亲成员前驱征战,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宗亲,应当都是部族传统中的直勤[78]。
  魏国建立之后,直勤是宗室身份的标志。但我们知道,随着魏晋模式的政权建设的进行,血缘因素、部族因素都将日益丧失其重要地位。道武帝天赐元年(404)九月推行爵制改革,“皇子及异姓元功上勋者封王,宗室及始蕃王皆降为公,诸公降为侯,侯、子亦以此为差”[79]。这一改革被学者称为“北魏政权由部族联盟进入国家政体的重要标志之一”[80],也就是从酋邦向国家完成过渡的标志。其主要内容,就是取消了拓跋氏族血亲成员在氏族内部表面的平等地位,因而拓跋宗室在此次改革中受到冲击最大。可能是为了补偿宗室及代北集团其他成员在爵制改革中的利益损失,两个月后,道武帝又下令“大选朝臣,令各辨宗党,保举才行,诸部子孙失业赐爵者二千余人”[81]。当然,这一补偿的前提,是尊重爵制改革之后所构成的宗室成员间的新型关系架构。宗室成员根据其在血缘关系上与皇帝的远近亲疏,而享有大小不等的政治和经济权利。酋邦时代直勤制度下拓跋氏族成员理论上还存在着的平等关系,被正式地、全面地破坏了。北魏前期采行晋式爵制和官制,对统治集团进行等级化区分、阶层化管理,从上述角度来观察,就具有了走出部族传统、建立新型政治文化的意义。爵制改革使普通宗室成员的政治发展受到抑制,同时对异姓、异族开放了较大的政治空间。赵翼《廿二史札记》有一条“异姓封王之滥自后魏始”,列举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及孝文帝前期所封异姓王甚多[82]。这个问题,应当放在道武帝爵制改革之后,异姓贵族政治空间加大而同姓政治空间受到挤压的背景上来认识。在这种变局之下,直勤制度依附于新型的爵制和官制,直勤名号以附加的形式出现在宗室成员的名字前面,唯一的作用是表明姓氏和血统。虽然直勤制度已经不具备实际意义,但作为部族传统的残余因素,随着北魏汉化进程的深入,势必面临最后的挑战。
  直勤制度的消失,应当在孝文帝发起“改降五等”之时[83]。前述王融上疏议给虏书,分析北魏政局,有“总录则邽姓直勒渴侯”之句。邽姓即邦姓,直勒即直勤,渴侯即元丕。牟发松考证王融上疏时间,在齐明帝永明七年,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84]。这是史料中直勤制度的最后一次出现。两年后(491),冯太后去世,孝文帝获得大展抱负的机会。第二年,即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下令“改降五等”。《魏书》载其诏令内容曰:

制诸远属非太祖子孙及异姓为王,皆降为公,公为侯,侯为伯,子男仍旧,皆除将军之号。[85]
  按照这个诏令,非太祖(道武帝)子孙即被算作“远属”,不得封王。这就把道武帝爵制改革中对宗室的限制和挤压,进一步强化了。“改降五等”的确得到了贯彻执行,连王融列为北魏重臣之首的东阳王元丕(直勤渴侯),由于是烈帝翳槐的五世孙,也“例降王爵,封平阳郡公”[86]。《南齐书》载孝文帝“改降五等”诏令,有“烈祖之胄,仍本王爵,其余王皆为公,公转为侯,侯即为伯,子男如旧”句[87]。以烈祖为断限,而不是以太祖为断限,与《魏书》异。可是元丕身为烈祖子孙,仍然“例降为公”,可见《南齐书》作烈祖误,当从《魏书》。
  凡神元帝之后皆得为直勤,凡神元帝之后亦皆属宗室,这是拓跋氏部族传统所决定的。然而,当孝文帝明确地以道武帝子孙与非道武帝子孙把拓跋宗室一分为二之后,毫无区别、不能反映亲疏远近关系的直勤制度,的确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所以我认为,直勤制度就是随着“改降五等”而被孝文帝取消的。传世的孝文帝《吊比干碑》碑阴题名皆具官爵,中有元姓宗室十三人,不见直勤名号,也是一个证据[88]。
  依照华夏宗法传统,宗亲关系随世代而递减(所谓“杀”)。北魏接受华夏宗法文化之后,势必也要依世代远近而决定其宗亲关系。这是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难以逆转的大势。可是,考虑到拓跋鲜卑代北集团一百年前还处在部族传统之下,大多数鲜卑民众对中原文化还相当隔膜,这种变化来得的确过于猛烈。那些因为这一变化而被剥夺或部分地剥夺了政治经济特权的拓跋贵族,对于这些变化即便无力抗拒,适应起来也相当困难。
  孝明帝熙平二年(517)七月,洛阳朝廷发生了一次有关宗庙礼制的争论[89]。道武帝之子阳平王熙的曾孙江阳王元继上表,对于自己不能参预庙祭道武帝,表示不满。元继是道武帝玄孙,相隔五世,但是他在献文帝时出继京兆王黎之子京兆王根,因而又成为道武帝的曾孙[90]。而从道武帝到孝明帝,已传八世,从宗法传统看,元继早成疏属,自然不能参预宗庙祭典。可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