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
近五十年来的史学理论研
追寻“260年前北京知青
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
1986—1990年中国近代史
2000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
五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唐
最新热门    
 
60年来美国史学多元性发展研究

时间:2009-7-24 13:57:56  来源:不详
元性发展的态势。一方面,历史学应用社会科学常用的一些方法,如计量方法、统计方法,形成相应的门类和派别计量史学、统计史学、新经济史学、新政治史学、新社会史、人口统计史、日常生活史等等。另一方面,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某学科的主要理论与方法相结合形成跨学科性质的史学研究形式,如历史学运用心理学研究中的心理分析方法和理论,形成心理史学。再者,历史与社会科学的某一学科交叉,形成交叉学科,实现方法和资源的共享,如历史地理学。

 


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这方面主要涉及科学史的研究。在战后,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影响,美国科学史的研究蓬勃发展,在史学理论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人们对于科学史观的认识,尤其是库恩的范式理论。科学史学的产生与发展,对于历史学的影响既有理论上的意义,也有方法上的意义。科学家转而从事史学研究工作,本身就带来了他们自己专业研究的方法和优势。在实践中,这是既成事实。

 


历史学与人文学科理论方法的结合,主要是后现代历史学家将后现代的文学批评方法引入历史学理论的探讨当中,历史学与文学、艺术的共性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强调,历史与记忆、历史与小说、历史与电影的关系也密切起来。在20世纪最后几十年的美国历史界,记忆史学、历史小说、影视史学等等都占有相当的市场。

 


从史学研究采用的媒介手段来看,战后美国史学体现着现代史学从口述史学到记忆史学、影视史学、信息史学等等线索的演变。口述史学,凭借记忆来进行历史研究,原本是比较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研究可以运用现代录音技术、录像技术来进行口述史学、记忆史学、影视史学的研究,恢复集体社会的历史。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与社会的信息化,促使历史学家更加关注信息、网络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可称之为信息史学。信息史学一方面体现在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史学研究方法的变化。[31](p1)[32](p69)

 

(二)原因分析

 


战后美国史学多元性发展特征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可见以下三个大的方面:

 


一方面,学术方面的因素是直接原因。

 


1.新史学思想的倡导与实践。现代美国史学深受德国史学的影响。兰克曾被美国历史协会聘为名誉会员。同时,反兰克史学的新史学思想也相继渗入美国史学界。德国史学家兰普勒希特较早地提出了新史学的主张,后来到美国做演讲,反响较大。1909年,美国历史协会主席E.W. 道发表题目为《新史学》的演说。1912年,美国史学家鲁宾逊出版《新史学》。比尔德等进步主义史学的倡导者同时成为新史学主张的旗手。新史学运动洪洪烈烈,影响深远。新史学家主张史学研究为现实服务,主张历史研究与社会科学结盟,主张大胆利用各种方法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新史学在美国史学界并未占据主流的地位。战后初期,由于冷战对峙,新史学也没有突出的表现。60、70年代新史学与激进运动一起兴起,提倡多元主义。当然,对于新史学的理解,也存在着发展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史学的发展。新史学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僵化的史学流派或者史学思想。新史学的“新”,其根本就在于推陈出新,不断突破旧的传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同时段的新史学在具体的表现和代表人物方面都有所不同。它们所挑战的传统史学也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所以有的学者提出“新新史学”的概念,大致也可以划入新史学的范畴。[12]

 


新史学主张历史研究要包容一切社会领域,这就使得历史研究从传统的政治领域生发开去,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战后美国史学在基本的趋势上存在着从政治史到新社会史、新文化史这样一条研究重点逐渐转移的线索。社会的构成是复杂的、包罗万象的。对照美国社会本身的复杂情况,美国历史学家更能够体会这种复杂性,并将目光对准变化万千的社会各群体、各阶层、各种社会构成的不同的发展历史。这些无疑大大增加了美国史学研究的多元性。

 


新史学主张历史研究要为现实服务。现实问题的变化是复杂的,不同的阶段会提出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