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1世纪中国史学遐思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
上世纪初叶日本疑古史学
最新热门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学在青少年中普及的努力

时间:2009-7-24 13:58:03  来源:不详
学演讲时说,“研究国故,在现时确有这种需要。但是一般青年,对于中国本来的文化和学术,都缺乏研究的兴趣。讲到研究国故的人,真是很少,这原也怪不得他们,------原来中国底书籍,都是为学者而设,非为普通人一般人底研究而做的。所以青年们要研究,也就无从研究起。-----对于国故,亟应起来整理,方能使人有研究的兴趣,并使有研究兴趣的人容易去研究。”“整理国故的目的,就是要使从前少数人懂得的,现在变为人人能理解的。”“我们研究国故,非但为学识起见,并为 诸 君起见,更为 诸 君的兄弟姊妹起见。国故底研究,于教育上实有很大的需要。我们虽不能做创造者,我们亦当作运输人——这是我们的责任,这种人是不可少的。”[4](p93)胡适后来将它的中学古文教学计划无法实现的主要原因也归结于国故的未加整理,学生没有“必备的设备”(即相应的古文教材)所致(本文后面将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胡适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为在青少年中普及国学教育的努力和作为。

 


首先来看看胡适心目中什么是国学。即使在“国学”之名最为昌盛的年代,即在20世纪20、30年代,学者们对于什么是“国学”也是众说纷纭。即便是今天,也还难有一个权威的科学的定义。甚至当年的学者对于该名词能否成立,不少持怀疑态度,甚至是激烈的反对和嘲讽。胡适认为,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简称。中华民族的全部历史都是国故,都属国学的研究范围。“‘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国’,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5](p7)

 


胡适对国学知识的普及主要集中在他关于中学国文教育的两次演讲以及为清华大学学生

 


列的“一个国学最低书目”中。

 


1920年3月份,胡适应邀在北京面对中学教育工作者作了一个题为《中学国文的教授》的讲演。从其演讲内容的充实详尽来看,胡适为了这次演讲做了精心准备。胡适在这里公开发表自己对于中学生国文学习的所应达到目标总共有四项,“一、人人能用国语(白话)自由发表思想,——作文,演说,谈话,——都能明白通畅,没有文法上的错误。二、人人能看平易的古文书籍;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之类。三、人人能做文法通顺的古文,四、人人有懂得一点古文文学的机会;”[6](p241)胡适为中学国文教学拟定了一个课程表,主张中学四年的课时不能太多,“现在中学各项功课平均每周男校三十四时,女校三十三时,未免太重了。”胡适将课时大大宿短,“我们主张国文每周至多不超过五时,四年总数应在二十时以下。”这不仅显示出胡适反对那种繁重的以剥夺青少年大量时间的疲劳战术教学法,同时可以透出胡适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关心。胡适以每周五时计拟定的课程表如下:

 


年一:国语文一,古文三,语法与作文一。共五

 


年二:国语文一,古文三,文法与作文一。共五

 


年三:演说一,古文三,文法与作文一。共五

 


年四:辩论一,古文三,文法与作文一。共五[5](241)

 


仅从这张不是很正规的课程表上我们就可见在胡适此时的心目中,“古文”教学与“国语文”教学的孰轻孰重了。在每一年级每周的总共五课时里,“古文”教学明显就占了三份,其实在作文和文法、语法课里,也包含许多古文的内容,因为,胡适在前面的“中学国文教学五项目标”中关于古文教学也占了三层,并明确规定,要学生“人人能做文法通顺的古文” 因此,在作文课中一定有古文做法的课时比例。另外,胡适一直主张学习古文之前,先学习“国语”语法,为学习古文打下基础,并可以加古文语法与国语语法对比教学。因此,在胡适的“国语”语法教学中,一定含有不少古文语法、文法的教学内容。

 


那么主张文学革命的胡适为什么在中学古文教学的课程设置上明显“厚古薄今”呢?看看胡适的理由,“一、第三、四年的演说和辩论都是国语与国语文的施行,故这两年可以不用国语文了。二、我假定学生在两级小学时已有了七年的国语,可以够用了。”[6](p242) 第一条说的确是实情,但是即便如此,“国语文”的教学时还是仅占了两份。而第二个理由,却可以作为“国语”在胡适心目中的真实分量的真实解读:其实与“古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