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1世纪中国史学遐思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
上世纪初叶日本疑古史学
最新热门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学在青少年中普及的努力

时间:2009-7-24 13:58:03  来源:不详
同及后来人北大国学门主人的沈兼士等,都有公开发表这类文章的经历。如沈兼士在《中学国文之选授方法》中表示钱沈二人都认为“中学很有讲习古文的必要”[8](p7)可见胡适要中学生大量通读古文的主张并不孤立。

 

   1922年8月,胡适又针对中学国文教学发表专文,在这篇《中学的国文教学》(续)文章中,胡适认为,两年前的主张“有一部分是经得起试验的,有一部分是无法试验的,有一部分是不得不修正的。”[9](p19)胡氏将两年前的看法作了相应的修改:可能是对于社会上“复辟”的批评的回应,也可能是胡适觉得自己的主张与当时的文学革命及国语改革步态合拍,也许是胡适觉得“作古体文”对中学生来讲确实困难了,因此胡适这次《中学的古文教学》(续)不再将中学生“做古体文”作为中学生古文教学的目的,“但看做实习文法的工具,不看做中学国文的目的。因为在短时期内,难望学生能作一长篇的古文。”[9](p21)但仍旧主张“(中)学生渐渐能看古书,能用古书”的目标不变。胡适认为,前年他的“中学国文课程”中的“古文教学”的课时占四分之三的比重是多了,应该最多不超过三分之二。[9](p22)胡适对于前年古文教学的设置进行了检讨,“这一项引起了最多的怀疑。”[9](p24)前年的计划,“在现在看来,很像是完全失败了。教材的分量,早就有人反对了;教授古文,注重自修。大家也觉得难以实行。但这种失败,我还不认为根本的失败。我至今承认我当年主张的理由,没有什么大错,只为了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相当的设备。”[9](p36)什么叫做“没有相当的设备”呢?为什么这“设备”就能决定古文教学的成功或失败呢?“总之,我说的‘没有相当的设备’,是说古书现在还不曾经过一番相当的整理。古书不经过一番新式的整理,是不适于自修的-----可以知道整理古书在教学上的重要了”[9](p29-p30)因为胡适依然认为,前年的观念是正确的,即“古文经没有相当的教材可用”“那基本薄薄的古文读本,是绝不会教出成绩来的”“我提倡学生自读古文,但是有几本古书可以便于自修呢?”[9](p26)所以说,没有“相当的设备”,古文教学是无法进行的,古文自修也是无法进行的。因此胡适认为,仅仅是为了对年轻人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国学的普及,就应该大力进行国故的整理。

 


为此胡适在这次演讲中还专门谈了为中学生整理古书的方法,因为胡适在好多场合都进行了整理国故的专门演讲,故他在此只给出了几个要点,“1,加表点符号,2,分段,3,删去繁重的迂谬的不必有的旧注,4,酌量加入必不可少的新注。5,校勘用古本、善本校勘异同,订正脱讹。6,考订真假。7,作介绍及批诈的序跋。每书应有详明的序跋。”这个序跋至少应包括下面几项,“一 著作人的小传。------ 二 本书的历史------三 本书的价值-----”[9](p28-p29)按照这样的方法整理,胡适拟出一套《中学国故丛书》,从胡适“不过是随便举例,读者不可拘泥”的32本书目来看,其所谓的国故丛书与其为清华同学开列的“最低国学书目”一样大多为文学史的著作,后面省略的书目可想而知当为思想史著作。[9](p29)胡适满怀信心展望中学古文教学的未来,“有了这几十部几百部整理过的古书,中学 古文于 教授便没有可能了。教材有了,自修也可能的了,教员与学生的参考材料也都有了。教员可以自由指定材料,而学生自修也就有乐无苦了。到了这个时候,我可以断定中学生的古文程度,比现在大学生还要高些。大家如不相信,请努力多活几年,让我们试验给你们看。”胡适对中学古文教学的自信来源于其对于整理国故的自信,来源于其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联想到胡适在同年起草的《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开首的几句话,变更可以感受到胡适对于国学的信心。“在这个(国学)青黄不接的时期,只有三五个老辈在那里支撑门面,古学界表面上的寂寞,遂使许多人发生无限的悲观。所以有许多老辈遂说,‘古学要沦亡了!’‘古书不久要无人能读了!’”[10](p1)所以胡适在此特向批评他的老辈们发出带有调侃的邀请,“请努力多活几年”看看国学不仅不会沦亡,还会不断光大,而光大的理由和前途会在现在的中学生身上得到体现。就像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所说,对于国学“我们不但不抱悲观,并且还抱无穷的乐观。我们深信,国学的将来,定能远胜国学的过去;过去的成绩虽然未可厚非,但将来的成绩,一定还要更好无数倍。”[10](p2)

 


对国故进行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