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1世纪中国史学遐思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
上世纪初叶日本疑古史学
最新热门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学在青少年中普及的努力

时间:2009-7-24 13:58:03  来源:不详
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得着一个商务印书馆,比得着甚么学校更重要。”[14](p24 1921.04.27)“这个编译所(指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确是很紧要的一个教育机关,——一种教育大势力”[14](p185 1921.08.13)为了改变商务印书馆原来的保守落后的形象,也为了振兴商务的印刷事业,商务印书馆由编译所所长高梦旦出面邀请胡适到上海,为商务的发展献言献计;胡适也正好利用商务这块出版老牌作为整理国故的重要阵地和工具。二者想见甚欢。后来王云五任编译所长,商务与胡适进行了很好的合作。王云五在1922年在一封信函中对胡适表示,“你的《中学国文教学》,我们都赞同------其中关于整理旧书一段,不但裨益教育,并且确是一大利源。------我以为商务亟当照此进行。”“我个人对于这部丛书,以为纵不能办得完美,总该尝试尝试。------将来果能照办,也须靠你主持大纲才好。”[15](p457-p458 1922.09-16)后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丛书《学生国学丛书》,就是原先拟定的《中学国故丛书》的修订版,胡适在《中学的国文教学》(续)中所拟定的整理旧书的“七项条件”,基本上就是商务出版国学丛书的标准。另外,商务还出版了更为庞大的《国学小丛书》和《国学基本丛书》。在整理国故如火如荼的开展之际,国学丛书也持续升温,像当时的中华书局、亚东书局等绝大多数的出版社都加入了国学丛书的整理出版活动中来了,无疑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整理和传扬。胡适等与商务出版社密切合作,将国学普及工作可以说是颇有声色和颇有成果的开展起来。

 


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的将胡适关于中学古文教学的演讲及《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的内容再次大量的引用,就是要将他对于在青少年中普及传统文化的努力和态度尽可能准确的再现,是否也可以看出胡适对于国故、国学的真正态度呢?

 


因为胡适在新文化中的领袖地位,带头进行了文学革命,于是,一些人就认为胡适是彻底的反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因为胡适在某种特殊语境特殊历史背景中说过“西化”之语,不少人就据此认为胡适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全盘西化”者。问题是,判断某人是什么什么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定要将当事人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全面、中立和科学的考察,不仅要横向比较,即全面考察、比较同时代的不同团体、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思想、所言、所为及其后果,更要纵向比较,即全面考察分析一个人的一生轨迹,从早年、中年以及暮年的言论、思想、行为及其影响。这样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一个人是什么什么者的论题,做一个较为贴近历史真实的判断。本文只就沿此方向对于胡适在20世纪20年代,为在青少年中普及国学、普及传统文化努力的言论及行为,做了一些考察和探讨。总言之,胡适在20年代对于国学在青少年中的普及不遗余力,胡适对于国学在青少年中得以发扬光大的前景充满信心。青少年是明天的希望,胡适为此所付出的努力能够说明他是一个“西化”者吗?或者彻底反传统文化的吗?

参考文献:

 


[1]胡适《先秦名学史》,李匡武校订,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

 


[2]胡适《新思潮的意义》,《新青年》第七卷第1号,1919年12月。

 


[3]胡适《庐山游记》,《胡适作品集》(11),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

 


[4]胡适《研究国故的方法》,见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1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胡适《国学季刊发刊词》,《国学季刊》第一卷第1号,1923年1月。

 


[6]胡适《中学国文的教授》,《胡适作品集》③,台北,远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

 


[7]增凯《防止复辟》《民国日报·觉悟》,上海,1920年8月18日。

 


[8]沈兼士《中学国文之选授方法》,《晨报》1921年9月11日。

 


[9]胡适《梁任公胡适之审定国学研究书目》,常州新群书社,民国十二年十二月出版。

 


[10]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作品集》⑦,台北,远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

&nb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