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与西方现代史学 |
|
时间:2009-7-24 13:58:07 来源:不详
|
|
|
253页。 [14] 姚从吾:《致萧启庆函》(1952.11.6),载王德毅《姚从吾先生年谱》,《台湾大学历史系学报》第一期,第47页。 [15] 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史料论略》,《傅孟真先生集》(二)。 [16]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一分册。 [17] 杨鸿烈:《史学通论》,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3页。 [18] 胡适:《实验主义·引论》,见《新青年》六卷3号,1919年4月15日。 [19] 胡适:《杜威先生与中国》,见《胡适文存》卷二,上海亚东图书馆版。 [20] 《胡适的自传》,见《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下),第106页。 [21] 参见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22] 见何炳松译《新史学》,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10、59、77—78、14页。 [23] 见《东方杂志》十九卷11号,1922年6月。 [24] 黄公觉:《新史学概要说》,《师大史学丛刊》1卷1期,1931年6月6日。 [25] 杜里舒:《生机主义之理论》,见《杜里舒讲演录》十,1923年版。 [26] 朱谦之:《历史哲学》,泰东图书局1926年版,第9、74—75、216—217、117页。 [27]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见蒋大椿主编:《史学探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98页。 [28] 傅斯年:《史料与史料学发刊词》,见《傅孟真先生集》中庚第277页,台湾大学1952年版。 [29] 傅斯年:《考古学的新方法》,见《史学》第一期,1930年。 [30] 转引自马乘风:《中国经济史》第一册初印本《诸家批判》。 [31] 梁启超:《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饮冰室合集》之四十。 [32] 见上海译文出版社杨豫译本,第7页。 [33]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十四。 [34] 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52页。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艹下加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