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1992年以来“红卫兵”研
1905:终结的一年
“双百”方针1957年被中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
建国初期的政府与私营工
钱穆与科学史学之离合关
试论19世纪中期清朝军队
1962:中国对外政策“左
1949年以来中国乡村政权
试论1949—1951年中国的
最新热门    
 
1905年前后的科举废止、学堂与士绅阶层

时间:2009-7-24 13:58:13  来源:不详
,参看〈御史陈曾佑奏请变通学堂毕业奖励出身事宜折〉,载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页540-43;亦见《申报》,1905年8月27日。其后对于未获得奖励的学生准与参加优贡与拔贡考试,见〈谘覆礼部凡未定有奖励各校之学生暨各校考列下等未得奖励之学生应准与考优拔贡及保送举贡文〉(1908年8月20日);科名奖励的最终废除在辛亥革命前夕,见〈学部会奏酌拟停止各学堂实官奖励并定毕业名称折〉(1911年9月9日),分别载多贺秋五郎:《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清末编》(京都:日本学术振兴会,1973),页500,页693。学堂奖励在清末的实施过程及其废止,参看早敦川:〈清末の学堂奖励について──近代学制导入期にぉける科举と学堂のめいだ〉,《东洋史研究》,第62卷第3号(2003年12月),页1-32。

16 〈奏定学堂章程〉,载多贺秋五郎:《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清末编》,页199。

17 〈恭读八月初四日上谕停罢科举谨注〉,《申报》,1905年9月6日 。

18 同注1,页4998。

19 〈会议科举〉,《苏报》,1903年6月14日。张之洞这一构思,在〈奏定学堂章程〉中有更明确的表述,见多贺秋五郎:《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清末编》,页206。其后,有人提出把学堂出身作为士子出身的正途,作为授官的标准,「中国用人之旧制,以科举为正途,近日科举既罢,入官者自以学堂出身为正宗」,见〈会奏限制调用人员办法折〉(1908年1月3日),载多贺秋五郎:《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清末编》,页491-92。

20 〈停止科举后之生员出路〉,《申报》,1905年9月7日。关于科举停止后的生、贡考试,可参看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第四章。

21 〈政务处奏陈举贡生员量予出路办法折〉,《学务杂志》,第2期(1906年5月);又见《大清光绪新法令》,第五册,第三类,页66-68。

22 〈苏抚饬议科举废止后兴学大计札文〉,《时报》,1905年9月25日。〈江苏学政唐奏陈筹画学务折〉,《学务杂志》,第3期(1906)。

23 袁世凯:〈奏办直隶师范学堂暨小学堂折(附章程)〉,载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页78;〈学堂招考〉,《申报》,1902年5月9日;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1),页464。

24 〈光绪二十八年南京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第三十六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页190。

25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折〉,载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页289。张百熙等还指出,当时出现的一些学堂风潮,当与此有关,「学生未尝经小学堂陶熔而来,不自知学生之本分,故其言论行为,不免有轶于范围之外者」。

26 分别见多贺秋五郎:《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清末编》,页163、335。1904年直隶保定开办初级师范学堂,「招考学生四十名,以为各府州县之楷模,凡举贡生员年在二十以上三十以下者,著于十月十二、十三、十五日赴处投考」,见〈本处招考初级师范学生告示〉(光绪三十年十月),《教育杂志》(直隶),第2期(1905年1月)。

27 〈三江师范学堂章程〉,载苏云峰:《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1903-191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页175-96。

28 据《两江师范学堂学生名录》统计,见苏云峰:《三(两)江师范学堂》,页197-225。

29 见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北京;中华书局,1986),页143。管劲丞:〈通州师范的创办与发展〉,载中国政协江苏省南通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2),页77-78。又如沙元炳等1903年创设的如皋师范学校,其招生对象也是旧式士子,见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校史编写组:〈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校史〉,载中国政协江苏省如皋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编:《如皋文史》,第1辑(1985),页149。贺跃夫在〈广东士绅在清末宪政中的政治动向〉(《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页32-33)一文中也指出,在广东的学堂,尤其是师范学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