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武汉最大规模楚墓开棺 …
楚简《周易》初读记
楚簡《恆先》“詳宜利巧…
读上博简《中弓》札记四…
楚简《周易》“不家而食…
上博楚简《恒先》之“恒…
上博楚简《恒先》篇哲学…
楚简《周易·大畜》卦再…
楚简《周易·颐》卦试释
楚简《恒先》首章释义
最新热门    
 
楚简《恆先》初探

时间:2009-8-8 16:58:37  来源:不详
據此,“天下之作”出於“天下之大作”,這個“大作”當然要比“出於己”的“作”更強,其至弱也是至強。這是說,弱與強本來是一而非二。“兩者不廢”是承前文指“果與不果”,即“果與不果”都是“果”、都不廢。據此來看,《恆先》作者認爲成敗並無二致,因此主張無為。

從《恆先》全篇看,“舉天下之作,強者果”是作者的假設之辭,而非其正面觀點。郭店竹簡《老子》甲本說:“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長。”其中的“善者果而已”、“果而不強”似跟《恆先》的立場相近。

(補記:原釋文或可以重新標點為:“舉天下之作,強者果天下之大作,其敦厖不自作,若‘作’庸有果與不果?”其中“大作” 下原簡有句讀“-”號,似提示“強者果天下之大作”應作一句讀。這段話是說:“強者”成就了“天下之大作”,那些厚大的“大作”不自我作爲,而以其中“強者”之成就作爲自己成就,因此無需自我作爲,如此,“作”豈有成就與不成就之分別?照此理解,“其”指代“天下之作”,“敦厖”後面省略“者”,“若”字需要倒文,“若”在此是指代前文的“代名副詞”,相當於“若然”。這種讀法的好處,是可以照顧到“大作”下“-”對文義層次的提示,讀下來似更順暢;壞處是“若”字需要倒文。權衡利弊,不能定于一。因此二說暫且並存,供讀者選擇。)

舉天下之為也,無夜(舍)也,無與也,而能自爲也;【11】舉天下之生,同也,其事無不復天下之作也,無許(所) (極),無非其所;舉天下之作也,無不得其 (極)而果述(遂):甬(庸)或【12】得之?甬(庸)或失之?

       李零先生讀“夜”為“舍”,訓“許”字為“處所”,今按:“許”當讀為“所”字結構的“所”,《詩·小雅·伐木》“伐木許許”,《說文》“所”字下引《詩》作“伐木所所”,段玉裁以爲是許慎引三家《詩》。“ ”,李零先生認為从“亙”从“止”而讀為“恆”,李銳則指出,此字寫法與“恆”字不同,因此疑當釋“ (極)”。今據字形,“ ”及“ ”字所从聲旁就是“亟”,並當讀為“極”。

       這段文字可以分析為四個短句構成的複句。前面的三個含有“舉天下之”的句子有一些遞進關係,也是為兩個“庸或”問句的發問鋪陳條件。

       因爲有“小”和“大”、“柔”和“剛”這類比較而言的理念存在,所以舉凡天下事物的活動,雖然從一個小的範圍來説是有“與”有“舍”,但相對於更大的“為”來説,則還是“自為”,仍是“大為”的内部運動;舉凡天下所生的事物,都是相同的事物,因爲事物的運行規律是“復”,次生的事物沒有不復歸于原生的“天下之作”,沒有終極的(處所),也無處不是它的處所(參看《荀子·不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所以,舉凡天下的作為,沒有不達到它的終極而果遂:因此,哪里有什麽得?又哪里有什麽失?

“舉天下之生,同也,其事無不復天下之作也”即《老子》所說的“復歸於無物”;“無所極,無非其所”、“無不得其極而果遂”即《老子》所說的“復歸於無極”。

《恆先》此處的意思,是所為皆得,而“得”也就是“失”,因此,“得之”和“失之”是等同的。郭店竹簡《老子》甲本:“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臨事之紀:慎終如始,此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之所過,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這是強調無為、無執故無成敗、得失之分,跟《恆先》此處上下文的宗旨相通。

《恆先》此段是從事物的封閉性循環發展論證虛無的思想,進而引出無為的思想。

 

舉天下之名無有灋(廢)者,與(舉)天下之明王、明君、明士甬(庸)有求而不 —予)?◥【13】

”字上所从為“呂”旁,兩“口”形中間有一豎筆貫穿,其寫法可以跟上博竹書《容成氏》“六類(律)六 郘)”之“郘(呂)”旁相比較。[4]此字應如李銳所說,在此讀為“予”。《韓非子·揚權》“彼求我予”,也以“求”、“予”對文。

馬王堆帛書《經法·論》“二曰倚名,法(廢)而亂”,此即言“名之廢者”。[5]據《恆先》前文“舉天下之名虛屬,習以不可改也”知道,“舉天下之名無有廢者”也是《恆先》作者的假設之辭。

這兩個短句構成一個假設條件疑問複句:若舉凡天下之名,沒有廢的(即沒有“有名無實”的情況),那麽天下的明王、明君和明士,怎麽會有“有所求”而“無所予”的情況呢?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