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武汉最大规模楚墓开棺 …
楚简《周易》初读记
楚簡《恆先》“詳宜利巧…
读上博简《中弓》札记四…
楚简《周易》“不家而食…
上博楚简《恒先》之“恒…
上博楚简《恒先》篇哲学…
楚简《周易·大畜》卦再…
楚简《周易·颐》卦试释
楚简《恒先》首章释义
最新热门    
 
楚简《恆先》初探

时间:2009-8-8 16:58:37  来源:不详
《恆先》的終章,歸結為對“因名責實”的評論。“庸有求而不予?”的表面意思是說“所求皆得”,但是聯係前文來看,“舉天下之名虛 (屬),習以不可改也”,則所求不得也是正常的;又因爲“‘有’待‘無’言之”,即“名”源自虛無,所以即使有所得,也還會有所失,終究也是虛無。因此,《恆先》最後這個反詰問句的意思是:“求而不得”跟“所求皆得”也是等同的,這也是主張無為。此即《莊子·雜篇·徐無鬼》所謂:

夫大備矣,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備矣。知大備者,無求,無失,無棄,不以物易己也。反己而不窮,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誠。

上文以“天地”為“大備”,“知大備”則“無求、無失、無棄”,類似的話還見於《文子·自然》:“天地之道無為而備,無求而得,是以知其無為而有益也”,可以參看。

 “明王”、“明君”都是習見於戰國諸子文獻的詞彙,二者散言或可以通用無別,但是與“明王”相對的“明君”應該指封君而言,同樣也可以知道“明王”也不會只有一個;“明士”不見於其它載籍,應相當於文獻常見的“賢士”,賢士不會是普通有才德的士人,而是可以做君王輔相的人物。據上述可以知道,“明王”、“明君”、“明士”雖然無關《恆先》精義,但他們所暗示的是列國稱王、封君林立、士人登庸的戰國中晚期社會,這正是《恆先》寫作的時代背景。

綜合全文來看,我們認爲《恆先》所持的是一種很徹底的虛無主義觀點。

綜括以上的理解,我們可以將《恆先》的内容再分爲以下幾個層次:

1、  自“恆先無有”至“或(有)恆焉生或者同焉”是講“道”和“氣”的最初狀態;

2、  自“昏昏不寧”至“知幾而無思不天”是講氣的運動誕生了天地,並強調這個運動是“復”;

3、  自“有出於或”至“舉天下之名虛屬,習以不可改也”是辨析“名”與“事”。“名”與“事”出於人爲;但從天道的“一”和“復”的觀點來看,“名”、“事”皆源於虛無,歸于虛無;

4、  自“舉天下之作強者果”至“庸有求而不予”是用三個反詰複句來説明無成無敗、無得無失,各種結果都是同歸于虛無之“道”,其反復説明的都是“無為”觀點。

三、思想和學派初探

 

       根據上面對《恆先》原文的理解,本文認爲《恆先》是一篇帶有濃厚的名辨學色彩的先秦楚地老、莊一派道家的理論文獻。

       《恆先》所涉及的道家理論概念,最可以引起注意的是“道”和“天道”、“氣”和“復”。

裘錫圭先生曾稱《管子》中《心術》上下、《内業》、《白心》四篇作者所代表的道家學派為“稷下道家”,他認爲稷下道家所說的“道”是一種“精氣”,這種“道”是位于“天之下”的“天道”,而老、莊所說的“道”是位于“天之上”的,是宇宙根源性質的“道”,二者不同。[6]

根據裘先生的這個意見,《恆先》所見的“道”,既有成爲宇宙根源的“恆先無有”之“道”,也有位于天下的“天道”。《恆先》首章所見“恆先無有”之“道”的境界是很高的,可以說是將對“道”形容推到了一個極致的狀態,這合於《老子》所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的“道”,也合於《莊子·内篇·大宗師》所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的“道”,這種“道”的境界是稷下道家所未曾有。據此來看,《恆先》對“道”的理解合于老、莊。

《恆先》談“天道”說“天道既載”。從《恆先》作者看來,“天道”乃是“恆先無有”之“道”的派生。因爲一度曾有“未有天地、未有出生作行,虛靜爲一,若寂寂夢夢,靜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狀態的存在,未有天地當然也談不上“天道”。《老子》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莊子·外篇·在宥》“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老、莊所謂的“天道”,指天地閒的自然規律而言。《恆先》的“天道”意義也是如此,而跟稷下道家“道即精氣說”沒有任何聯係。所以,僅從這一點來看,《恆先》也似乎是比較純粹的老、莊這一派道家的作品。

關於“復”是天道之運行(“天行”)的動力,先秦文獻有很多闡釋。例如:《易·復卦·彖傳》“‘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易·蠱卦·彖傳》“‘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正義》“終則復始,若天之行用四時也”;《易·剝卦·彖傳》“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在老、莊一派道家文獻,尤其是《老子》中,多次提到“復”,“復”又常訓為“反(返)”、“歸”,因此或以“反(返)”來代替“復”,或稱“復歸”,例如:

1、《老子》“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云云,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郭店簡本《老子》作“萬物方作,居以須復;天道員員,各復其堇(根)”);

2、《老子》“政復為奇、善復為妖”;

3、《文子·上德》“天行不已,終而復始,故能長久”(參看《莊子·外篇·天道》“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天行”跟“物化”都是“復”)

4、郭店簡本《老子》“返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5、《老子》“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6、《老子》“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常德乃足,復歸于樸”,

可見,“復”是歸于事物的本來狀態“虛”和“靜”,其終極就是“無物”、“無極”之“無”。“復”又是終而復始,循環不已,這就是天道之運動。《恆先》論述了“復”的具體過程為:“求其所生”、“因生其所欲”、“求欲自復”、“復其所欲”,又極力強調“復”:“明明天行,唯復以不廢”、“天道既載,唯一以猶一,唯復以猶復”,“舉天下之生,同也,其事無不復”,而篇中所謂的“知幾而無思不 (天)”就是“知復”。通觀《恆先》,幾乎是用“復”的理論解釋了一切所要説明的觀點。“復”的實質是一種循環運動理論。《恆先》規定了運動的起點是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