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武汉最大规模楚墓开棺 …
楚简《周易》初读记
楚簡《恆先》“詳宜利巧…
读上博简《中弓》札记四…
楚简《周易》“不家而食…
上博楚简《恒先》之“恒…
上博楚简《恒先》篇哲学…
楚简《周易·大畜》卦再…
楚简《周易·颐》卦试释
楚简《恒先》首章释义
最新热门    
 
楚简《恆先》初探

时间:2009-8-8 16:58:37  来源:不详
“道”,所以循環往復的結果都歸于“道”。可以說,是這種宇宙循環論——“復”最終導致了老、莊一派道家的虛無主義思想,進而有清靜無為的主張。據此來看,《恆先》是發揮了老、莊一派道家關於“復”的理論。

       《老子》、《莊子》罕言“氣”,即便談到“氣”,也常跟稷下道家所說的“精氣”說之“氣”相近。《莊子·内篇·人間世》“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大概是老、莊所言“氣”的較高境界。但《恆先》作者極力推崇“氣”:

1、              有“或”有“氣”,有“氣”焉有“有”。

2、              “氣”是自生,“恆”莫生氣。氣是自生自作。“恆氣之生”不獨,有與也。“或(有)恆焉生或”者同焉。

3、              (氣)昏昏不寧,求其所生。異生異,鬼生鬼,韋生韋,非生非, 。求慾自復,“復生之生”行。濁氣生地,清氣生天。氣信神哉,云云相生,信盈天地,同出而異生(性),因生其所欲。業業天地,紛紛而復其所慾。明明天行,唯復以不廢。

4、              恆氣之生,因言名。

自《恆先》作者看來,“氣”是自生自作,我認爲“恆氣”之“恆”是“恆先無有”之“道”的省稱;“‘恆’莫生氣”是說“恆先無有”之“道”並不是產生“氣”,“氣”可理解為“道”的派生屬性。“氣”又被稱爲“恆氣”,似乎就是“元氣”。因爲“氣”的運動才產生了天地萬物,所以作者由此感嘆“氣信神哉!” 由此看來,《恆先》里“氣”的地位非常重要。《恆先》所見宇宙萬物起源於“恆氣”的説法,或許可以稱爲“恆氣說”。本文認爲“恆氣”或跟“元氣”有關,是在目前的研究階段作出的一個初步判斷,此說是否合適,仍然有待討論。

       《恆先》關於“氣”的敍述也看不到任何稷下道家“精氣說”的影子。《恆先》談氣的最初“求其所生”列舉了“異生異,鬼生鬼,韋生韋,非生非, ”五種狀態,又說“濁氣生地,清氣生天”,據此,《恆先》的“恆氣說”可能跟陰陽、五行學説有些關係,但關係不大。

       《恆先》所見的“恆氣說”可能是繼續闡發了老、莊一派道家推崇極致的“道”的理論,從而能夠更好地解釋宇宙的本源也是來自“道”。相比之下,郭店竹簡中的《太一生水》篇則是從“水”的角度來解釋宇宙生成,其與《管子·水地篇》“水者何也,萬物之本源也”相近,而跟《恆先》的“恆氣說”不同。《越絕書·外傳·枕中第十六》記載范蠡說:

道者,天地先生,不知老;曲成萬物,不名巧。故謂之道。道生氣,氣生陰,陰生陽,陽生天地。天地立,然後有寒暑、燥濕、日月、星辰、四時,而萬物備。

此與《太一生水》所見的宇宙生成次序可以比較,其中的“道生氣”不同於“太一生水”,而跟《恆先》所說有近似處。前文曾引《越絕書》此篇語“陰、陽氣不同處,萬物生焉”,亦可資參考。

       據本文所理解,《恆先》後半段所主張的是老、莊一派的“無為”學説,是很徹底的虛無主義學説。從戰國時代諸子爭鳴的角度考慮,《恆先》多用反詰的方式來説明自己的論點,不會是沒有論敵的自說自話。《恆先》所假設的論敵,似乎是受“名辨學”思想方法影響的學派中主“有”的一派。這一派的學者,例如墨子、商鞅、荀子、韓非等,都注重“審合形名”,“循名責實”,但《恆先》則將“有”和“無”統一為絕對的“無”,認爲“恆氣”屬於“無”,而“名”源自“無”,“有”需要“無”才能得到説明,又說“有非有,無謂有;……名非名,無謂名;事非事,無謂事”、“舉天下之名虛屬,習以不可改也”,所以循名責實而實不可得。“舉天下之名無有廢者,舉天下之明君、明王、明士庸有求而不予?”也正是針對“循名責實”作出的反問。形名學所影響的大多數學派,如墨家的墨子、法家的商鞅、韓非、儒家的荀子等,他們討論“有”、“無”、“名”、“實”的目的都是主張有爲,而《恆先》篇主張無為,二者可以相互為論敵。

裘錫圭先生稱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為“道法家”(即司馬談《六家要指》所謂的“道家”)的作品,其中的《順道》篇有“欲知得失,請必審名察刑(形)。”道法家大量出現在戰國末期,也大都講刑名,帛書《順道》主張“審名察形”以知得失,這跟《恆先》後半段主張無成敗、無得失的無為立場也是很對立的。因此,《恆先》的論敵也有可能包括這一派道法家的形名學說。

       《恆先》論點雖然跟主張有爲的那些學派對立,但是《恆先》的論述方法也顯然深受名辨之學的影響。《恆先》篇中大量排比“有某焉有某”、“某生(於)某”、“某出於某”、“先有某、後有某”這類句式,應可以看作是名辨學影響下常見的邏輯推論方式。郭店楚簡中今題爲《語叢》一、二、三的三種簡書是儒家文獻,除少數内容可以看作是摘錄其它古書,多數内容都是上述那類句式的大量排比,似乎也是在用名辨學的方法來分析儒家的範疇和命題。由此可見,先秦名辨學影響當世,大概百家諸子概莫能外。在傳世的老、莊一派道家文獻中,《莊子·内篇·齊物論》也是運用名辨學來辨難百家的著名篇章。伍非百先生說《齊物論》:“今觀其篇中一名一辭,莫非取資於當時之辨者。則莊子以其人之術,破其人之學。其深通名辨,入據之,出擊之,方且駕儒墨百家之上,其造詣可知矣。”[7]因此,《恆先》所用的的思想方法,在老、莊一派道家的内部,跟莊子可能更爲接近。

有關《恆先》的名辨學色彩,仍有待今後結合其他先秦名家文獻作深入研究。

       呂思勉先生曾談老、莊之別,曰:“老子之主清虛,主卑弱,仍係為應事起見,所談者多處世之術;莊周則意在破執,專談玄理,故曰其學相似而不同。然其宗旨,則究與老子為近。”[8]二者大概微有“術”、“理”之別。《恆先》通篇論理,也是近於莊子。

今傳郭象注本《莊子》分内、外、雜篇,一般認爲内篇是莊周本人的作品,外篇和雜篇的性質,還沒有定論。不過近年在江陵張家山136號墓發現了屬於《莊子》外篇的《盜跖》的殘簡,又在阜陽雙古堆一號墓發現的同屬《莊子》雜篇的《則陽》、《讓王》、《外物》的殘簡[9],據此來看,外篇、雜篇也都可以看作是戰國末年老、莊一派道家作品的匯集,似不會晚到漢初。[10]《漢書·藝文志》道家類著錄《莊子》為五十二篇,今傳郭象注本只有三十三篇。據保存在日本的鐮倉本《莊子·雜篇·天下》篇末郭象的一段文字,說“一曲之士”往往“妄竄奇說”于《莊子》書中,“或牽之令近,或迂之令誕,或似山海經,或似占夢書,或出淮南,或辨形名”,“凡諸巧雜十分有三”,郭象把這些内容都刪掉了。[11]裘錫圭先生懷疑郭象所刪去“辨形名”的“奇說”,可能屬於道法家一類。[12]從《恆先》的思想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