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武汉最大规模楚墓开棺 …
楚简《周易》初读记
楚簡《恆先》“詳宜利巧…
读上博简《中弓》札记四…
楚简《周易》“不家而食…
上博楚简《恒先》之“恒…
上博楚简《恒先》篇哲学…
楚简《周易·大畜》卦再…
楚简《周易·颐》卦试释
楚简《恒先》首章释义
最新热门    
 
楚简《恆先》初探

时间:2009-8-8 16:58:37  来源:不详
(《管子·小匡》略同《齊語》)。《周禮·春官·樂師》鄭玄注“比猶校也”,孫詒讓《周禮正義》解釋說:“案凡考校,必比方之而後差等見,故引申之,考校亦得為比”。

“校”是循名考實,“比”是等差次序。前文所講“中外”、“小大”之類的“名”是等差次序,可以理解為據有等差次序之名來考校萬物之實,簡單地説,就是循其類名而責其實有。《恆先》使用的是“校比”的較抽象含義,似更偏重於“比”,“校比焉”就是“比於有”,義近“天下萬物生於有”。《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也可以作為“先者,‘有’待‘無’言之,後者校比焉”的注腳。

 

舉天下之作, (剛—強)者果;天下【10】之大作-,其 (敦)尨(厖)不自若-(若;若)作-(作,“作”)甬(庸)有果與不果?兩者不廢。

       原簡“若”、“作”二字下都有“-”符號,是重文號兼句讀。“作”字下的“-”號也可以只理解為句讀號,因爲去掉重文的“作”對文義理解並無影響。

這段中的前兩個分句是對比關係,為下文“若……庸有……”結構的假設反詰疑問句提供鋪墊,問句之後“兩者不廢”是對上文做總結,兼有承上啓下的作用。我們先來討論句中的“ 尨”一詞。

       “ ”字以“炅”為聲符,“炅”跟《說文》“慎”字古文“昚”是同一個字,該字據劉樂賢先生分析,是从“火”、从“日”、“日”亦聲的會意兼形聲字,它在出土秦漢文字材料中常用為“熱”字(馬王堆帛書《老子》“寒勝炅(熱)”);楚帛書“熱氣寒氣”之“熱”寫作从“宀”、“炅”聲;秦公簋(《殷周金文集成》04315)、秦公鎛(同上00270)銘文“鎮靜不庭”的“鎮”字寫作从金从“炅”而讀作“鎮”。[3]

”跟我們習見的“尨”字寫法略有不同,是“尨”之變體。可以參看曾侯乙墓竹簡第170號簡“尨馬”之“尨”寫作“ ”(另請參看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821頁下从雨从尨之字的偏旁,李守奎《楚文字編》473頁所舉天星觀簡、望山簡也有此字)。

尨”可讀為“敦厖”,詞或作“純厖”(《楚辭·九章·惜往日》“心純厖而不泄兮,遭讒人而嫉之”,王逸注:“純厖,素性敦厚,慎言語也”)、“純龎”、“敦庬”(《國語·周語上》“夫民之大事在農。……敦庬純固,於是乎成”、《論衡·自紀》“存敦庬之樸”)、“敦懞”(《管子·五輔》“敦懞純固”、“敦懞以固”)、“敦龐”(《淮南子·俶真》“復反于敦龐”)。從聲紐上說,“炅”跟“敦”、“純”都是舌音;從韻部上看,“炅”从“日”聲當為質部字,“炅”可讀為月部字“熱”或真部字“鎮”或“昚(慎)”,而“敦”或“純”都是文部字。上古音真、文二部語音關係很密切,例如,古文字所見的真部字“鄰”可以“文”作為聲符;又例如,天星觀卜筮祭禱簡“歸玉玩 車馬於悲(窆?)中”及“□ 車二乘”(見《楚簡帛文字編》919頁引)的“車”前之字同是从“炅”為聲,在簡文中可讀為“蜃”,“蜃車”是喪葬中所用的載柩之車,而“蜃”是文部字,此是“ ”可讀如文部字而“敦”、“ ”可以相通之證。據此,把“ 尨”讀為“敦厖”,從語音上說是沒問題的。

“敦厖”的意思是“厚大”或“純樸敦厚”,《左傳》成公十六年:“是以神降之福,時無災害,民生敦厖,和同以聽”杜預注:“敦,厚也;厖,大也”;《詩·商頌·長發》:“受小共大共,為下國駿厖”鄭玄箋“厖,厚也”,《荀子·榮辱》引此《詩》作“駿蒙”,楊倞注“蒙”讀為“厖”訓為“厚”,王先謙《集解》謂:“厖作蒙,魯《詩》也,《方言》:秦晉之間,凡大貌謂之朦,或謂之厖。”

把“敦厖”訓為“厚大”,在《恆先》簡文中也可以講得通。“舉天下之作,強者果”是說如果舉凡天下之“作”,有強、弱之分,其中“強”者能夠成就;但是天下之“大作”,它厚大得已經不像自己了,如果要作為,“作”哪有成與不成之分?這也就是下文所說的“無不得其極而果遂”。可見,“敦厖”是就“大作”之“大”字而言,是形容其厚大的樣子。

從上下文看所謂“大作”,其性質是近於“道”的,因其至大而包含了“舉天下之作之強者”,所以“強者”之成就,也就是“大作”自己的成就了。《列子·黃帝》說:

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二者亦知,而人未之知。故上古之言:强,先“不己若”者;柔,先“出於己”者。先“不己若”者,至於“若己”,则殆矣;先“出於己”者,亡所殆矣。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