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武汉最大规模楚墓开棺 …
楚简《周易》初读记
楚簡《恆先》“詳宜利巧…
读上博简《中弓》札记四…
楚简《周易》“不家而食…
上博楚简《恒先》之“恒…
上博楚简《恒先》篇哲学…
楚简《周易·大畜》卦再…
楚简《周易·颐》卦试释
楚简《恒先》首章释义
最新热门    
 
楚简《恆先》初探

时间:2009-8-8 16:58:37  来源:不详
《恆  先》:道、或、氣、有、生、音、言、名、□、事、□、□、綵物

二者雖然論述方式不同,但其聯係是顯而易見的。“一”即是“道”,也即“恆先無有”之“道”的簡稱“恆”。

後半部分雖是承上“或(域)”、“有”、“生”、“音”、“言”、“名”、“事”而言,但是所要表達的意思有個轉折。以“或非或,無謂或”為例,可以説明這類的句子的邏輯為:前一個“或”是“名”(“所以謂”),後一個“或”是“實”(“所謂”),“無謂”是“無‘所謂’”的簡省,沒有所謂的“或”,即沒有被稱爲“或”的“實”。前六個小分句順次為後者的條件:因爲“或”本是屬於“無”的範疇,所以“出於或”的“有”(即“無中生有”)也是無其所指之實;同理可以推知,“有”、“生”、“音”、“言”、“名”、“事”這些“名”都是虛名無實。

“恙宜利 ”一句不懂,待考。

       綜上,此節先從“無”說到“有”,再據“無”而說所有的“有”都是虛指之“無”。以此處為轉折,《恆先》大概可以分爲前後兩部分,此前都是講“道”的運行而生天地萬“有”及“名”,下文則都是破除“名”和“有”。

 

采勿(物)出於作=(作,作)焉有事,不作無事。舉天之事,自作爲事,甬(庸)以不可賡也?

“采物”可如廖名春先生讀為“綵物”(見馬王堆帛書《二三子問》、《左傳》文公六年),典籍或作“物綵”(《左傳》隱公五年)。《左傳》文公六年孔颖达《疏》:“綵物,谓綵章物色,旌旗衣服,尊卑不同,名位髙下,各有品制。”《左傳》隱公五年孔《疏》:“取鸟兽之材以章明物色采饰,谓之为物。章明物綵,即取材以饰军国之器是也。”從構詞方式上看,二字是“采(綵)”、“物”義近而連用。但文獻所見“綵物”或“物綵”的詞義内涵較小,專指象徵等級制度的旗章服飾之屬,這個意思用在《恆先》這裡是不合适的。

       《荀子·正名》“故萬物雖眾,有時而欲徧舉之,故謂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萬物利於器用者,也被專稱爲“綵物”。“采(綵)物”在《恆先》中的意思,似偏指“物”,就是萬物。“綵物出於作”的“作”,可訓為“用”。細繹文義,“綵物出於作,作焉有事,不作無事”之“綵物”似專指萬物之名而言。這是說人欲應用萬物,而分辨萬物進而給萬物命名,於是天下有事(《恆先》前文“事出於名”)。如果人不利用萬物,則無名無事。

“舉天之事,自作爲事,甬(庸)以不可賡也?”似省略了“人在天下,人事即天事”的前題,若此,舉凡“天之事”,都是“天”的自我作為,難道是不可繼續的麽?此是說從“天”的角度來看,天下的任何事物都是“天”自我作為的“天之事”,事物發展呈無終無始、無先無後的循環往復狀態,因此在任何一個時刻上都是承續前事和繼續天事。

       “甬”讀為“庸”,楊樹達《詞詮》謂“反詰副詞,豈也”,研究虛詞的學者訓此種“庸”為“豈”、“何”、“安”、“詎”、“寧”,其所在的句子都是反詰語氣的疑問句。[xvi]下文“甬(庸)”多次出現,皆同此。

古書“賡”字皆訓為“續”,《說文》以“賡”為古文“續”字;《爾雅·釋詁》“賡、揚,續也”;《書·益稷》“乃賡載歌”,偽孔《傳》:“賡,續也”;《詩·小雅·大東》“西有長庚”,毛傳“庚,續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謂“庚”、“賡”同義,“庚”有“續”義,故古文“續”字取之以會意。《管子·國蓄》“智者有什倍人之功,愚者有不賡本之事”,《通典·食貨十二》引《管子》並注為“賡,猶償也”,其“賡”字亦可訓為“續”。

 

凡【7】多采勿(物),先者有善,有 (治)無亂。有人焉有不善,亂出於人。先有中,焉有外;先有少(小),焉有大;先有矛(柔),焉【8】有剛;先有囩(圓),焉有枋(方);先有晦,焉有明;先有耑(短),焉有長。

“先者”參比下文“先者,‘有’待‘無’言之,後者校比焉”,是表示一種陳述的語氣,“有人焉有不善”之前省略了“後者”。

在萬物產生以後、未有人類以前,最初一切都是挺好的,天地萬物遵循自然規律(也就是“道”)而處於自然狀態,無所謂善惡,所以是“有治無亂”。後來,有了人,事情才開始變壞,所以“亂”出於人爲。這是因爲,人為規定了制度以後,萬物被劃分類別,有對立和比較。因此,“治”與“亂”、“善”與“不善”這些價值判斷都出於人為,而非自然。《老子》“故失道而後德,……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即指此。

天地萬物原本是統一體,並無中外、小大、柔剛、圓方、晦明、短長之分,這些分別,是人爲地區分和對立,看起來好像是“治”,實則是“亂”,因此是“不善”;而未分狀態的眾多綵物,遵循自然之道而一體無別,才是真正的“治”,因此是“善”。由此可見《恆先》作者反對人爲,主張無為而萬物因循其自然。《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先〉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跟《恆先》思想一致。

 

天道既載,隹(唯)一以猶一,隹(唯)復以猶復。

《恆先》論“道”,而“道”字只出現一次,其前尚有“天”字以爲修飾。自《恆先》的作者看來,“天道”是從屬於“道”的,這與“作”從屬於“大作”的邏輯相同。所謂“天道”,似可理解為“恆先無有”之“道”的運動表現,或理解為天地之間自然規律的運行。

“載”訓為“行”(《書·臯陶謨》“載采采”孔穎達疏“載者,運行之義,故為行也”、《淮南子·俶真》“日月無所載”高誘注“載,行也”)、訓為“始”(《書·益稷》“乃賡載歌”鄭玄注、《禹貢》“冀州既載”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引《詩·秦風·駟驖》“載獫歇驕”毛《傳》“載,始也”),“既載”是說天道已經開始運行,古書也說 “天道已行矣”(見《莊子·雜篇·庚桑楚》)。

“唯一以猶一,唯復以猶復”以及“唯復以不廢”中的“以”都是助詞,可訓為“而”,去掉以後對理解文義基本沒有影響。這三個短句是說天道在運行之後,其本體還是“一”,其動力還是“復”,這兩個屬性仍然不變,與“恆先無有”之“道”相同。

這裡的“一”和“復”都是重要概念。前文所見“道”在運行之前“虛靜為一”,而先秦哲學常見以“一”來譬喻道,此不贅引;“復”是往復循環,關於“復”的闡釋,詳見後文。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三)》中的《恆先》篇,是一篇首尾完具的先秦哲學文獻。《恆先》經李零先生整理並發表以來,先後有李銳、廖名春、李學勤、龐樸等先生加以討論,已經對文義的理解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恆先》是論説性文章,其義理玄奧,又是以戰國文字寫成,其語言詞彙和論辯方式也有特點,因此比較難讀。今參照各家討論,先寫出釋文並斷句,再詳加注釋,在盡量對文本本身進行疏通的基礎上,來討論其思想傾向和學派的性質,以判斷它在先秦哲學史上的地位。

先對本文的體例作幾點説明:1、釋文隸定在問題不大的地方從寬,有問題的盡量從嚴,破讀字加“()”括注;2、原簡行文中有“-”和“=”兩種符號,對於如何斷句和文義理解很重要,釋文照抄;篇末的篇章號,用“◥”來表示;3、今見龐樸先生對簡序重新進行編聯為:1-2-3-4+8-9+5-6-7+10-11-12-13;又美國學者顧史考先生認爲第3、4兩簡應該位置互換,並認爲2+4連接處的“之生”二字為衍文(顧史考:《上博楚簡〈亙先〉簡序調整一則》,2004年4月24日美國Mt. Holyoke 大學舉行的“Confucianism Resurrected”中國出土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首次發表)。本文經過斟酌,仍然認爲李零先生原來所編的簡序較合理,因此採用原簡序進行注釋和討論;4、所引直接關於本篇的各家之說,見下列文獻的不另出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