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光明牛奶也陷非法添加物…
中秋节,在物质的发展和…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战…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化…
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
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
最新热门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民俗文化与民俗学学科的命运

时间:2009-9-8 17:37:57  来源:不详
护工程为民俗发展带来的福利。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与我国的改革开放一样,尽管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但其推进实际上是政府和一批社会精英主导的,社会整体是支持的,但是,社会的滞后以及基层的滞后也是一个事实。部分民众的心理还滞留在文革以来的“破四旧”的境界,还停留在所谓的反封建迷信的境界,政府的主导为保护推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底层的管理者并不都是民俗文化活动的支持者,他们往往因为害怕纵容迷信活动遭到上级批评而消极应对。这种情况使得参与保护工作的学者感到无能为力,但借助政府的力量,自上而下推进保护工作,却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非遗保护之功。

当然,这种保护的方针会带来走过场,官样文章,利益驱动,政绩点缀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恶性发展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会破坏文化传统,使结果适得其反。民俗文化的研究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应当通过参与,促进其向正面方向发展,乐观其成。而对其不良之处,应该通过建议、批评,促使其走上正道。但是,无论如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正面意义远比负面作用为大。它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因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民俗事像得到重视,民俗学学科也得到重视,我国近年民俗学学科得到很大的发展,高校的民俗学硕士点空前增多,民俗学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也大幅增加,这虽然是学科自身的价值体现,也与当前的政府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全国已经近40家硕士点,有的院校还以民俗学的硕士点去带动社会学的硕士点的建设,带动人类学的硕士点建设,带动民族学的硕士点建设。有的一个学校招收民俗学学生达20人以上,全国在读硕士生数百人以上,博士生也有可观的群体。全国已经有两所以民俗学命名的学院(内蒙古师大社会学民俗学学院,西北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学院),民俗学类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则多不胜数,这些都是民俗学发展历史上的大事。虽然相对于其他学科,民俗学还处在边缘,但就其最近的发展速度看还是惊人的。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文化部的推进下不断展开时,民俗学界的反响躁动也很强烈。一些民俗研究机构随之改名,一些学术刊物也随之改名,都会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头。而一些民俗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大都会开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方向。各种名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研究中心也纷纷建立起来。甚至有人提议将民俗学或者民间文学改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类的概论已经出版了,这当然对于民间和政府的保护工作会有帮助。民俗学学科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倾斜成为一个事实。

除了北京等个别地方,作为艺术研究的部门热切地主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分担了一些民俗学者的工作以外,中国各地的民俗学专家作为主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成为一个显著的事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