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道光为何不选更有才华的
道光帝在香港问题上态度
从道光四年漕运危机看道
道光继位择储始末
道光间文化论述
清道光年间理学士人在京
从召见臣工看道光帝、咸
道光帝继承皇位之谜
道光帝旻宁
道光洋艘征抚记(下)
最新热门    
 
论道光朝漕政

时间:2007-3-9 16:49:29  来源:不详
租所入,逐渐递减南漕。他相信照此而行,民困可苏,“久安之治盛也”。[36]畿辅屯田之说,由来已久,并非林、包首创。但在漕弊日亟之时,他们着力倡导显然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行屯田以代南漕,将从根本上取消原来意义上的漕政,构成对“祖制”的大变更。但它又非不切实际的徒作高论。雍正三年,怡亲王总理畿辅水利,就曾垦地六千余顷,功虽未竟,而其效甚明。林、包继而提出的招农垦殖,逐渐替代南漕的方案,更是著明切实。谓屯田可令清朝长治久安,固是言过其实,但引屯田可从根本上摆脱漕运痼疾,利国利民,却是无可置疑的。然而在清廷眼里,屯田代漕之议,矫枉过正,大违祖制,故林自认是“本源中之本源”的屯田奏议,只落得“勿庸议”的结局。

屯田既不能行,另有人转而求其次,即主罢东南之漕,改征折色,由丁兵自行买食。道光十年,御史郑瑞奏请将南漕折征银两,“或就近采买,或照市价折银,令兵丁自行买食”。结果被斥为“非政体所宜”,“无庸议”。[37]二十二年,御史苏廷魁再请“罢东南之漕,改征折色,采买西北杂粮”,或“听其自行买食”。这次同样被斥,但清廷提出了两条理由:一,改折色买食,“恐市价腾贵,旗人生计维艰,闾阎民食亦窘”;二,“王公百臣禄俸,悉以杂粮充放,亦与群情未洽”。其实,二位御史无非是想将久已存在的折色买食的事实制度化而已。州县私折取利,无处不然;即京师多数官兵亦并不食用仓粮。冯桂芬曾提出,“京仓支用以甲米为大宗,官俸特十之一耳。八旗兵丁不惯食米,往往由牛录章京领米易钱折给兵丁买杂粮充食。每石京钱若干千,合银一两有奇,相沿既久,习而安之”。“惟官俸亦然,三品以上多亲领,其余领票辄卖给米票,石亦一两有奇。赴仓亲领者百不得一”。既然京师官兵多辗转以漕米易银买食北粮,千里挽漕,病国殃民,又何苦而为之呢?难怪冯桂芬愤然道:南漕每石费银十八两,“然则南漕自耕获、征呼、驳运,经时累月,数千里竭多少脂膏,招多少蟊蠹,冒多少艰难险阻,仅而得达京仓者,其归宿为每石易银一两之用,此可为长太息者也”。“又何苦令千万家膏血多掷虚耗耶?”冯认为屯田是“善之善者”,但一时办不到,可先行改折。他主张照成例,每石折银一两四钱,解京发饷,直截了当,所得有增无减,官兵必乐观其成。他说,如此“漕项以下款目一切必省,合计之奚啻千万两,大利民大利国,何惮而不为哉!”[38]改折买食之议,同样意味着取消传统的漕运。清廷惮而不行,究其原因,除了格于东南大吏不愿放弃利薮外,要在于它的封建保守性。清朝统治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统治者重实物征集,而惮于商品流通之不确固。这也就是为何清廷至亡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