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天父下凡”和“天王
拂去历史尘垢还老子以清
从“唯物史观”到“选择
唐宋时期从“村坊制”到
从“疑古”走向“正古”
从“境地研究”到环境史
从“戏说乾隆”到“胡说
庄子思想中的道、一、气
《老子》“同文复出”现
《老子》索隐(五则)*
最新热门    
 
从“老子化胡”到“西学中源”

时间:2009-7-24 13:44:45  来源:不详
无尊於佛者。胡王犹不信受,曰:若南化天竺,吾当稽首承南无佛。又流沙塞有加夷国常为劫盗,胡王患之,使男子守塞常忧,因号男为优婆塞;女子又畏加夷所掠兼忧其夫为夷所困,乃因号优婆夷[18]。



历洛神州界,迫至东海间。广宣世尊法,教授聋俗人。与子威神法,化道满千年。年满时当还,慎莫恋东。无令天帝怒,太上蹋地嗔[19]。



老子化胡,胡王不服,老子打杀胡王七子国人一分[20]。



以上说法的荒诞不经是明显的,如甄鸾就指出,仅就佛的前身而论,就有尹喜号儒童、老子化罽宾、老子妻化愤陀王号释迦、老子化维卫、老子化白净王子等五种不同的说法,而《化胡经》所引的“南无”、“优婆塞”和“优婆夷”等,不过是梵语“救世”、“善男”和“信女”的音译而已。这显然是一种类似文字游戏的附会,然而只要想一下直到清代,人们还普遍相信“阿尔热巴拉即东来法”的神话,对这一类把戏所起的作用就不可低估。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扩大,它与道教的矛盾也日趋尖锐。道教人士祭出“夷夏之辨”的大旗,以传统文化卫道士自居抨击佛教。公元467年,道士顾欢作《夷夏论》重复化胡说,以证道在释先、道在释上、老子为师、如来为徒,否认佛的正统:



国师道士,无过老庄;儒林之宗,孰出周孔?……案道经之作,著自西周;佛经之来,始乎东汉。年逾八百,代悬数十。若谓黄老虽久而滥在释前,是吕尚盗陈桓之齐,刘季窃王莽之汉也[21]。



这里陈桓即田成子,公元前481年杀简公后自任相国,自此齐国由田氏专权;吕尚即姜太公吕望,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受封于齐;季为刘邦表字。将异质文化中的相似现象简单地归于 “盗”、“窃”, 顾欢为后世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

下面是一个稍晚来自世俗方面的例子,元初数学家和文学家李治在其笔记《敬斋古今黈》中写道:



西方之书与中国之书,往往更相假借以为夸。《韩诗外传》:“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土,血归于水,脉归于泽,声归于雷,动作归于风,眼归于日月,骨归于木,筋归于白,齿归于石,膏归于露,发归于草,呼吸之气复归于人。”《圆觉经》四大之说,大概与此同之。但《韩传》所谓“归”者,一十有三;而《圆觉》之所谓归者,止四而已。顾韩说之繁重,实不若圆觉之约且足也。然不知《韩传》窃彼书耶,抑彼书之窃《韩传》耶?韩婴在圆觉前,不应掠取浮屠语,吾意译润者盗婴语也[22]。



与上述佛道拼死相争的几乎同时,三国至南北朝时代还出现了一种调和儒、道、佛的倾向,其代表作就是据认为成于三国时吴初的《牟子理惑论》。该书采用宾主问答的形式展开叙述,“问者”是来自北方的儒者,答者为牟子本人,书中大量引用儒家经传和诸子百家,拥护佛教,又推崇老子。特别地,他在回答“吾子弱冠学尧舜周孔之道,而今舍之更学夷狄之术”的责问时,首先指出夷狄并非一无是处而华夏也不是什么都好,其次提出汉地未必在天中央,信佛并不意味着背弃儒家。正如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牟子对佛教的这种理解,说明佛教这种外来宗教要在中国这块新的土地上扎根,深入传播,不得不依附和利用中国传统的道家和儒家的某些思想、词句来进行宣传,争取统治阶级和人民的支持。”[23]

齐梁时代的著名文人沈约也试图调和佛教与传统文化,他作《均圣论》主张“以华礼兴教”, 声言“内圣外圣,义均理一” 。他的论敌陶华阳则以《难均圣论》反驳,其中提到:



夫子自以华礼兴教,何宜乃说夷法?故叹中国失礼,求之四夷,亦别有良意。且四夷之乐,裁出要荒之际,投诸四夷,亦密迩危羽之野。禹迹所至,不及河源,越裳白雉,尚称重译,则天竺、罽宾,久与上国殊绝。衰周之后,时或有闻,故邹子以为赤县于宇内,止是九州中之一耳[24]。



就佛教教义的传播方式而言,在西晋以前出现了一种称为“格义”的教授弟子佛理的方法,其本质是以中国固有观念解说佛教学说。梁代释慧皎《高僧传》卷四《晋高邑竺法雅传》称:



法雅,河间人,凝正有器度,少善外学,长通佛义,衣冠士子,咸附谘禀。时依门徒,并世典有功,未善佛理。雅乃与康法朗等,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及毗浮、昙相等,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