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论两汉乡村社会中的里社
论两汉赐爵制度的历史演
分工与合作:两宋乡役职
形式的背后:两宋劝农制
两宋东南沿海地区海洋发
两宋无内朝论
两宋时期衢州文科进士初
两宋时期衢州文科进士初
两宋时期衢州文科进士初
两宋时期衢州文科进士初
最新热门    
 
论两宋馆阁之校勘史书

时间:2009-7-24 13:46:39  来源:不详
时间相去不远,与北宋情况相仿;而南宋在这方又有发展——修书未毕便进行校勘,如李焘的《长编》和其后的《宁宗玉牒》皆属此种情况。这也是宋代校勘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 

    第五是校勘的计划性。北宋校正史表现出很强的计划性:第一次即校前三史,第三次为《三国志》、《晋书》、《唐书》,第七次校《南、北史》、《隋书》,第十次为南北朝之“七史”,其几次复校穿插其中。从而在数十年内,统校勘成于北宋之前的全部十六史。 

    而南宋的情况却显得颇为凌乱:从实录方看,第二次所校为神宗、哲宗实录,第五次为徽宗实录,第六次才校太祖、太宗等六朝的,而真宗朝的却始终未校;以国史论,仅校神、哲两朝,而未及其它;就日历而言,北宋已有日历,却从南宋高宗校起;从玉牒看,更是仅校宁宗一朝。因此,南宋之校史书可谓是毫无计划性。 

    特别要指出的是《神宗实录》等不断重修,已经不是“校勘”所能概括的,它是围绕王安石变法展开的政治斗争的反映。 

    第六,在将校勘成果汇编成书方,两宋亦相差甚远。从上文不难看出,北宋校史书12次,汇编校记的就有4次,即:第二次复校《史记》时,产生“刊误文字五”;第四次复校前、后《汉书》时,将校正的三千字“录为六以进”;第八次复校前四史之后,靖“上《汉书刊误》三十”;第十一次复校《后汉书》时,又产生《东汉刊误》一。 

    而南宋的9次中,仅在校《宁宗玉牒》时,产生“刊正辩诬之书”(其中之“辩诬”还可能不是校勘,而是对历史事实的纠谬)。 

    北宋的4次校记汇编,皆产生于复校之时,其原因何在? 

    《宋会要辑稿》中,在上文第四次刊正前、后《汉书》之后,有一句很容易被忽略的记述,为我们提供答疑的线索:“今之行者,止是淳化中定本。后虽再校,既已刻,刊改殊少。”(注:《崇儒》四之一。)就是说:因前、后《汉书》已刻,所以这次复校的结果,只有“殊少”的一小部分能反映在书上。在这种情况下,若不将校勘结果集结为专书,则绝大部分成果都很难保存下来,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就无法皇帝汇报校勘的全部成果,因此很有必要将所校正的文字汇编成册。其三次亦如是。可见,校勘记专书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产生的。而南宋馆阁鲜有复校,故而没有必要将校勘成果编为专书。 

    而如果刊正的字数非常之多时,即便是集结成册之后,仍要在书上改正,这就是第八次的情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