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的关
回鹘牙帐城掠影——蒙古
古代回鹘文史诗《乌古斯
回鹘人的佛教写经
回鹘文《弥勒会见记》译
论回鹘语文对契丹的影响
佛教与回鹘讲唱文学
敦煌吐鲁番文献所见回鹘
回族与其他一些西北穆斯
从《弥勒会见记》到贯云
最新热门    
 
从回鹘文《罗摩衍那》看佛教对印度史诗的融摄

时间:2009-7-24 13:48:42  来源:不详
sp;3-4  arami tonga-  Arami(’’r’my)是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中的主人公罗摩(Rāma)的回鹘文书写形式。尽管这种形式在此之前似乎没有先例,但以音a-开头却很容易得到解释。由于在突厥语和古阿尔泰语言中不存在以r-开头的词汇,[6]故通常人们都用一个中介音a来回避这个开头音。如在“吐火罗语”文本中所出现的一样,Arami与Rāma是可以划等号的,但在标题中一般都加上tonga,即“英雄”一词。[7] Arami Tonga这一形式在回鹘文写本D 131(U 5337)中似乎出现过。[8]写本中对其名称的这种写法虽然与《丰收祷文》中出现的Aramay(’’r’m’y)以及由此而引出“英雄Aramay”,即aram ay“第一个月”的写法相吻合,但由于该文献的残破而未能保存下来。也许还可以将《丰收祷文》中的第一部分看作是对英雄罗摩的颂歌。
3. 3  qunčuyï  汉语“公主”的假借词。[9]此处系对罗摩之妻悉多的尊称。
3. 3-4  siza xatun  悉多可敦,《罗摩衍那》中的女主人公。其中,siza为梵文Sītā——罗摩之妻悉多——的音转。Xatun,即突厥、回鹘等部族可汗妻子的称号——可敦。那么,回鹘文本何以不用梵文Sītā却用siza一词呢?溯其源,应追踪至“吐火罗语”的Sisā一词,也可追溯到“和田塞语”中的Sīysā(ys替代z)一词。《罗摩衍那·童年篇》在第一次提到悉多身世时,称其为毗提诃国王遮那竭的女儿,是遮那竭犁地时从垄沟中跳出来的,被遮那竭抚养长大。其名Sītā即“垄沟”之意。后来,当罗摩随众仙到毗提诃国,折断了国王神弓,国王遂许其女悉多为罗摩妻。[10]
4. 1-4  tašagirvi on bašlïγ yäk  十头魔王,为罗摩的对立面。其中,Tašagirvi一词可追溯到当时流行的一个印地语修饰词Dašagrira“十颈”。on bašlïγ,意为“十个头的”;yäk,即夜叉、小鬼,此处指的为罗刹。但在梵文本中,罗摩的对立面是用Rārana(即Rāksasa罗刹)来表示的。回鹘文本的写法,使我们很容易将这一称呼与印地语中的称呼联系起来。
6. 1-2  atïγ-lïγ bïčïn-lïγ  意为“熊和猴”。其中,bïčïn-lïγ一词,根据后缀形式来判断,它使用的是软颚音形式,[11].但学界多否认bïčïn这一软颚音形式的存在。[12]
12. 2  nantasuntu  罗摩为穿越海洋而建造的长石桥。印度文献一般称之为Rāmasetu,即罗摩桥。该桥建于海峡之上,把楞伽城和印度大陆连结起来。由于此桥是罗摩在建筑之神的儿子那罗(Nala)神猿的帮助下建立的,因而也就有了那罗桥(Nalasetu)之称。在回鹘文写本中,此桥的名称写作Nantasuntu。在佛教混合梵语文献中,人们常可发现元音l与卷舌音d互换的现象。梵文中的Nala在和田塞语文献中写作Nanda,后者的形式可能来源于梵文Nada的中间过渡形式。Suntu,相当于梵文的setu,意为桥、堤坝、堰、台等。[13]那么,此处为何要将梵文中原有的e替换为un呢?我们无法找到其来源。其中的n音也许可以作为一个衍字或作为连接下一个字母的连字符来看待,但将梵文中的e音替换为u(w)似乎难以解释,因为,在回鹘文文献中,e音通常都是用y来表示的。[14]
13. 4  xulumi  为史诗《罗摩衍那》中大颌圣猴哈奴曼(Hanumān)的异写。因为Hulumi与Hanumān相差甚远,故二者之间应有一过渡形式。然而,这种现象在和田塞语中和龟兹语和焉耆语中均无法找到。惟藏文中有与之相近的三种形式——Halumandha、H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