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全俄肃反委员会考略(1
清代中期(公元1726—1
十八世紀東南沿海米價市
17世紀廣東與荷蘭關係述
清代臺灣地權分配與客家
6-7世纪拜占庭帝国与西
摩鄰,中国中世紀中國關
6-7世纪拜占庭帝国对中
第17课  世界格局的新变
彩图说明──图17  苏军
最新热门    
 
17世紀廣東與荷蘭關係述論(下)

时间:2009-7-24 13:51:56  来源:不详
尚藩還對前來廣州的荷蘭、英國、葡萄牙以及中國走私商船徵收商稅,發放貿易許可證。《吳耿尚孔四王合傳》謂尚氏「凡鑿山開礦,煮海愎鹽,無不窮極其利」;「平南四十年積聚,所得外洋幣帛以百萬計」,因而有「平南之富,甲於天下」說法。[8] 
荷蘭人發現,廣州的藩王(平南王尚可喜)「緊緊控制那裏的貿易」,「對海外貿易的興趣似乎越來越大;」[9] 尚藩「准許澳門的葡人自由貿易和其他權利,正如我們獲得的信件所言以此讓其他願與中國貿易的外國人清楚,他們可以自由出入。」荷蘭人認為打通藩王關節,有機會在廣州建立正常的貿易聯繫,中國貿易之門正準備向他們敞開,「我們請求貿易之地,不在南京,而在廣州。」 [10]因此連續三次派遣使節前往廣州和北京,力圖與中國建立貿易與外交關係,尚藩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 
(一)施合德爾(Frederick Schedel)廣州之行 
1652年(順治九年)5月21日,公司下令大員長官費爾勃格(Nicholas Verburg)和評議會船載貨前往廣州。次年1月20日,大員方面派快船Bruynvis裝載各種貨物和禮物,由商務員施合德爾(Frederick Schedel)率領前往廣東,試探那裏是否有生意可做,從而展開荷蘭人與以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為代表的清朝廣東官方的首次接觸。 




[1] 《清世祖實錄》卷30〈順治四年二月癸未〉,北京:中華書局,1985,頁251。 
[2] 《清世祖實錄》卷33〈順治四年七月甲子〉,頁272。 
[3] 《清世祖實錄》卷33〈順治四年七月甲子〉,頁274。 
[4] 《孫廷銓等題為廣東亟需打造戰船事本》,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輯部,《鄭成功滿文檔案史料選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頁235-236。 
[5] 朱德蘭,〈清初遷界令時中國船海上貿易之研究〉,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二),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6,頁105-159。 
[6] 郝玉麟修、曾魯煜等纂,《廣東通志》,卷62〈藝文志〉,雍正九年刻本,頁3;《清史列傳》,卷9〈吳興祚傳〉,《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頁097-006、007。 
[7] 李士楨,《撫粵政略》,卷7〈奏疏〉,《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臺北:文海出版公司,1994年,頁813-814。 
[8] 留雲居士輯,《明季稗史初編》,卷26,上海:上海書店據商務印書館1936年初版影印,1988,頁458。 
[9] 程紹剛譯注,《荷蘭人在福爾摩莎(1624-1662)》,馬特索爾科(Joan Maetsuyker),巴達維亞,1658年1月6日,1659年12月16日,1662年4月22日,1662年12月26日,頁498-501、519、558、560。  
[10] 程紹剛譯注,《荷蘭人在福爾摩莎(1624-1662)》,雷尼爾斯(Carel Reniers),巴達維亞,1652年12月24日,頁352。

施合德爾9天後到達廣州河口。經過一番周折,先後見到了老藩王平南王(Pignabon)和小藩王靖南王(Ciguanbon),受到熱情招待,安排在懷遠驛居住。《大清會典》謂:順治十年「荷蘭國遣使航海,請修朝貢。」[1]《恭岩札記》記述懷遠驛時涉及此事:
 
懷遠驛,在西關十八甫。順治十年,暹羅國有番舶至廣州,表請入貢。是年複有荷蘭國番舶至澳門,懇求進貢。時鹽課提舉司白萬舉、藩府參將沈上達,以互市之利說尚王,遂咨部允行。乃仍明市舶司館地,而厚給其廩餼,招納遠人焉。[2]
 
元時期,提舉鹽茶司或轉運鹽使司兼管市舶幷不鮮見,當市舶司被罷撤時,市舶事務一般歸政于鹽司。[3]明代設置市舶司,「惟理賓貢懷柔,其兼榷鹽鐵酒茶事務弗與焉。」[4]但也不絕對。嘉靖時無錫人顧起經為廣東鹽課提舉,「又以材兼署舶務,能悉滌其交通接濟之弊。」[5]這是鹽課提舉兼署舶務的例子。鹽課提舉司有時也兼管礦冶,如正德十四年廣州置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