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以
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
美国南北战争对两岸关系
魏晋南北朝的盗墓之风与
北朝周宣帝宇文赟的荒唐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中少
1949年秋苏联和北朝鲜的
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
北朝墓志丛札(一)
最新热门    
 
南北朝隋唐士族向城市的迁徙与社会变迁

时间:2009-7-24 13:53:06  来源:不详
”。
  其实,当士族认同权力文化,并积极以学干禄的时候,这种结果已是时间问题了。因为科举从来就不是独立的文化考试,而是检验权力文化的游戏,没有真正客观的学术标准,也没有太多的公正和公平。因此,身处京师便能懂得科举文化及其游戏规则,懂得如何把学术迎合权力,而且还可以打探消息,得到种种便利。更深一层,科场是官场的折射,官场用关系与帮派拼缀编织,科场自然不能例外。士子在京城奔走权门,互相援引,博取声誉,以跃龙门。考取之后,更需要各种关系提携,才能顺利通过吏部铨叙,踏上仕途。这中间说不尽的机关窍门,身处京城当然占取莫大的优势,后面将会谈到,实际上不少士族徙居两京或中心城市之后,往往科场得意,家族人才辈出,道理就在于此。
  第三,士族向城市迁徙的进程在隋唐时代大大加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官员的经济生活得到确实保障。上面已经分析了城居士族在当地置业经营的情况,这里再略述其任职而获得收入的方面。
  南北朝至隋唐时代,官员的俸禄变化很大。北魏初无官俸,官吏各显神通,这里来看一个地方官的实例,《北史》卷21《崔宏附崔宽传》记载,崔宽任陕城镇将,“三崤地险,人多寇劫。而宽性滑稽,诱接豪右,宿盗魁帅,与相交结,倾衿待遇,不逆细微,莫不感其意气。时官无禄力,唯取给于人,宽善抚纳,招致礼遗,大有取受,而与之者无恨。”地方官要依靠豪右来实施统治,甚至连俸禄也要靠人供给,政治自然无法清明,贪污受贿成风。士族出身的官员,生活往往需要自家接济,故与宗族的联系密切而坚强。北魏孝文帝改革,百官给禄,但实际上断断续续,很不稳定,且为年俸。北齐百官给禄,朝官最低的从九品仅有二十四匹,按帛、粟、钱各三分之一的比例支给,同样是年俸。隋朝京官给俸最低至从八品,五十石;地方官至下下县六十石,地方俸禄只给刺史二佐及郡守、县令。下级官员如果只靠官俸,则生活相当拮据。
  唐朝初年,国库空虚,国家给公廨本,让官司去交易生利,分作官俸。高宗永徽元年(650),以各州租脚价充京官俸料,也就是由国家来支付京官俸禄,发放日益稳定。地方官俸禄的实际情况难知其详,兹举一例:“高智周,常州晋陵人。少好学,举进士。累补费县令,与丞、尉均分俸钱,政化大行,人吏刊石以颂之。”(注:《旧唐书》卷185上《良吏上·高智周传》。),地方官的实际收入,似乎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开元二十四年(736)官俸改革:“百官料钱,宜合为一色,都以月俸为名,各据本官,遂月给付。”数额从一品三十一千文至九品一千九百一十七文。(注:《唐会要》卷91《内外官料钱上》。)白居易《再授宾客分司》称:“俸钱七八万,给受无虚月。”两相对照,可知按月给俸的制度是确实执行的。中晚唐时代,地方官的实际收入除了法定俸料之外,还有法令规定以外被认为是正当收入的部分,因此要高于中央官员(注:陈寅恪:《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清华学报》第10卷第4期(1935年)。)。官员有此稳定且不菲的收入,可以在城市安居,加上都市优越的生活环境,都推动着士族加速向城市转移。

   四 “安史之乱”以后士族向城市的迁居
  士族向城市的迁徙,在“安史之乱”后,短时期内出现反复,而后又回归常轨,此间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兹分为变异期和后期,依次叙述。
  变异期(“安史之乱”时期) 安史乱起,城市成为争夺的目标,化为战场,士族向城市迁徙的进程自然被打断,反倒出现了由城市向农村的回流。这里先来看看具体的情况。
  安史叛军占领河北大部,忠于唐王朝,以及对安史军政心怀恐惧或不安者,纷纷出逃,这是第一种情况。还有就是留在北方,这是第二种情况。下面分别加以考察。
  第一,出逃。大批出逃者,首先选择唐朝控制的南方,尤其是江淮流域。《旧唐书》卷148《权德舆传》称:“两京蹂于胡骑,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全唐文》卷529所收顾况《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亦称:“天宝末,安禄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奔吴为人海。”既然称作“人海”,则可以知道其数量众多,兹举若干事例。
  上揭权德舆父亲权皋,避安禄山之乱,“因家洪州……知名之士如李华、柳识兄弟者,皆仰皋之德而友善之。”据此可知,洪州为南奔士族的一个去处(注:客居洪州者颇多,再举一例:《新唐书》卷194《权皋传》记载,安史乱起,天水权皋辗转南奔,客居洪州。)。李华和柳识均为大士族:李华出自赵郡李氏。出自赵郡李氏的还有李翰,“天宝中,寓居阳翟。”(注:《旧唐书》卷190下《文苑下·李华附李翰传》。)柳浑母兄即柳识,先祖出自河东柳氏,后迁徙襄州,六世祖曾任梁朝仆射。出自河东柳氏的还有柳镇(柳宗元父),“天宝末遇乱,奉母隐王屋山,常间行求养,后徙于吴。”(注:《新唐书》卷168《柳宗元传》。)出自河东裴氏的有裴延龄,《新唐书》卷167本传载其“乾元末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