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以
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
美国南北战争对两岸关系
魏晋南北朝的盗墓之风与
北朝周宣帝宇文赟的荒唐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中少
1949年秋苏联和北朝鲜的
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
北朝墓志丛札(一)
最新热门    
 
南北朝隋唐士族向城市的迁徙与社会变迁

时间:2009-7-24 13:53:06  来源:不详
则,意义深远。唐太宗曾一语道破修《氏族志》的目的:“我今定士族者,欲崇我唐朝人物冠冕,垂之不朽。”(注:《唐会要》卷36《氏族》。)其“专以今朝品秩为高下”(注:《资治通鉴》卷195“太宗贞观十二年正月”条。)的原则,被以后的君主所遵循。当然,《氏族志》最终还是将山东大姓崔民干列入三等,国家与士族相互妥协。高宗、武则天修《姓氏录》,“悉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凡九等。于是士族以军功致位五品,豫士流”(注:《资治通鉴》卷200“高宗显庆四年六月”条。),明显是太宗政策的延续,但做得更加彻底。国家对士族社会的强行介入,表明自隋朝厉行中央集权化以来,国家的政治权威一直在加强,并已居优势地位。所以,即使士族对武则天的做法颇为不满,“入谱者,缙绅士大夫咸以为耻。议者号其书为《勋格》”(注:《唐会要》卷36《氏族》。),却也只能发发议论,而无力扭转局面,甚至连太宗时代朝廷的让步妥协都得不到。
  国家权力的伸张与士族政治的衰落,是此消彼长的过程。从士族本身的原因来说,其精英分子不断迁往城市,影响至为重大。
  士族大量迁入城市过程,贯穿于整个唐代。其间曾因为“安史之乱”而一度扭曲方向,旋又回归大势,城市犹如巨大的吸盘,把乡村社会的文化、政治精英源源不断地吸引而去,彻底改变魏晋南北朝时代学术保存于民间的局面,确立城市对乡村的文化优势,“学而优则仕”同时也成为“学而优则入居城市”,留在乡村者越来越受轻视。此人才流动之势,后世亦不能改。
  唐代士族向城市的迁徙可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安史之乱”为变异期。变异期属战乱的特殊年代,且时间不长,故与后期同节论述。下面分别进行考察。
  前期(盛唐以前) 唐朝建立并巩固之后,各地士族逐渐改变观望逡巡的态度(注:《资治通鉴》卷192“太宗贞观元年十二月”条记载:“唐初,士大夫以乱离之后,不乐仕进,官员不充。省符下诸州差人赴选,州府及诏使多以赤牒补官。至是尽省之,勒赴省选,集者七千余人。”),纷纷出仕。作为士族阶层标志性的“天下名门”,几乎无一不有任官内外的事例,最早支持李唐创业者,可举博陵崔氏的崔民干,唐高祖登基,即被任命为黄门侍郎,掌机要。
  博陵崔氏各房,因任官而先后迁居。大房之崔行功,曾祖北齐钜鹿太守崔伯让时,已自博陵迁居恒州井陉。祖父崔谦之,任北齐钜鹿太守,再迁徙至鹿泉。(注:《旧唐书》卷190上《文苑上·崔行功传》记载:“崔行功,恒州井陉人,北齐钜鹿太守伯让曾孙也,自博陵徙家焉。”《新唐书》卷201《文艺上·崔行功传》记载:“崔行功,恒州井陉人。祖谦之,仕北齐,终钜鹿太守,徙占鹿泉。”)族侄崔玄玮为武则天及中宗朝宰相,家居长安崇义里(注:《唐两京城坊考》卷2记载:“(西京)崇义坊。博陵郡王崔元wěi@(11)宅。”)。这一房在初唐已被视为长安人,故《旧唐书》卷187下《崔无bì@(12)传》称他“京兆长安人也。本博陵旧族”。
  第二房的崔沔,《旧唐书》卷188本传记载:“京兆长安人,周陇州刺史士约玄孙也。自博陵徙关中,世为著姓。”后又迁徙至东都,故本传又称:“睿宗时,征拜中书舍人。时沔母老疾在东都,沔不忍舍之,固请闲官,以申侍养。”可知其家族已在洛阳定居。
  博陵崔氏各房各支,几乎都有因为当官而迁徙的事例,如第三房的崔光远,崔日用及其堂兄崔日知(注:分别见《旧唐书》卷111、99和《新唐书》卷121本传。崔日用传称其“滑州灵昌人,其先自博陵徙家焉。进士举。”崔日用与崔日知的宅邸,都在洛阳,《唐两京城坊考》卷5记载:“(东京)宁人坊。并州大都督府长史、赠吏部尚书、荆州大都督崔日用宅”;“(东京)宽政坊。太常卿、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崔日知宅。”);安平房的崔仁师,其孙崔shí@(13)等(注:《新唐书》卷99本传,崔shí@(13)宅邸在洛阳遵化坊。(见《唐两京城坊考》卷5))。
  与博陵崔氏同为天下名门的清河崔氏、赵君李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渤海高氏、河东裴氏、薛氏、柳氏和彭城刘氏,都有许多向城市迁徙的情况。南方的大姓,如吴郡陆氏、兰陵萧氏等,同样也向中心城市转移,兹举一例:
  陆元方,“苏州吴县人,世为著姓……举明经,又应八科举,累转监察御史……长寿二年,再迁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其子陆象先,应制举,景云年间,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注:《旧唐书》卷88《陆元方传》。)。《唐两京城坊考》卷3“西京安兴坊”条记载:“西门之北,户部尚书陆象先宅。”可知陆家最晚在陆象先时已定居于长安了。但若考察陆氏其他人的情况,则可看出陆氏家族更早就不断地向城市迁徙,例如,陆元方的从叔陆余庆与陈子昂、宋之问等人为友,“举制策甲科,补萧尉。”(注:《新唐书》卷116《陆元方附陆余庆传》。)武则天时代,从苏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