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以
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
美国南北战争对两岸关系
魏晋南北朝的盗墓之风与
北朝周宣帝宇文赟的荒唐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中少
1949年秋苏联和北朝鲜的
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
北朝墓志丛札(一)
最新热门    
 
南北朝隋唐士族向城市的迁徙与社会变迁

时间:2009-7-24 13:53:06  来源:不详
是“官僚化”的结果,而不是相反。中国古代对人的价值判断是以“官”为根本尺度的,凌驾于其他任何价值标准之上。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解体,促成地方大族的崛起,形成不同于官方标准的价值判断,故士族能够互相激扬标榜,睥睨官职,以示清高。隋唐中央的各种政治举措都是要扭转这种局面,重新确立国家政治秩序与伦理的价值评估体系。士族向中央的移动,表明上层士族对此的认同,虽然具有重要意义,但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进入两京者基本集中于大士族,或者官员任用以大士族居多,则其社会变革的意义较小,说明士族社会的变化尚处于初期。
  士族迁往城市的现象主要因为任官而出现,政治因素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这是该时期士族向城市迁徙的基本特点。毛汉光先生在前揭论文中,指出十姓十三房大士族著支迁移到河南比京兆府几乎多一倍,他在全汉shēng@①先生关于漕运等经济因素分析基础上,更以洛阳社会文化发达的文化原因加以解释。其实,士族向洛阳的迁徙,大量出现于高宗、武则天时代,甚至许多已经进入长安的士族也重新迁往洛阳,或在洛阳营建宅第,这与武则天嫌恶长安而长期居住洛阳,使得洛阳成为实际的政治中心密切相关。武则天喜欢在洛阳掌控全国,并不只是出于个人好恶,有着深刻的政治考虑,这是另外的问题,需要另文讨论。就本期而言,经济和文化尚不构成首要原因,政治因素仍然是第一位的。
  第二,科举起着重要作用。上引具体事例可以看出,无论何等士族,因科举入仕者比例甚高,并随时代推移而不断增加,这是因为和平时代对官员的文化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对众多官员考核晋升所导致的结果。从唐朝宰相的出身分析,也可以清楚看出这一点。高祖和太宗时代,宰相多为创业元从;但到了高宗时代,通过科场制举出身者,已经和门荫出身者相差无几;从武则天时代起,科举出身者超出门荫出身者,而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加强;到后来,通过门荫而跻身宰辅者几乎是凤毛麟角,而且还羞于启齿。河东薛元超,出身名门望族,且尚和静县主,却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注:《隋唐嘉话》卷中,中华书局点校本,1979年。)因此,即使老牌士族也无法抗拒时代潮流,不得不屈尊应试,以图高就。单纯靠门荫者逐渐减少,即使由荫入仕者,也常见应试及第来改变身份,表明科举已成为入仕的正途,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考试代替推荐,从理论上说无疑有利于打破门阀政治,但是,若以为唐代科举是以个人能力为取舍标准的公平竞争,则显然过于夸张。唐代主考官对于录取考生拥有很大的权限,所以也就拥有相当大的主观性和任意性,为此,考生奔走权贵名门,“行卷”请托(注:参阅程千帆《唐代的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缔结门生与座主关系等等,司空见惯,不一而足。旧的地方门阀关系,转移为新的京城主从关系,虽然谈不上太多的公平,但确实打破了地方士族对国家用人的影响操纵,即使出现上述种种请托依属情况,却也是国家政治权力前提下的产物,具有不同的性质。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科举考试也不见得就对下层寒素有利。在纸张印刷俱不发达的古代,读书的文化成本很高,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受的。更何况士族具有文化的渊源传统,从一开始就占有相对优势。科举在唐代的作用,在于将各种私学融入官学之中,重建国家在文化上的优势主导地位,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从而规范意识形态。从实际情况来看,士族出身者的科举及第比例一直是很高的。在唐代,科举并不是为了驱逐士族,而是要收回选用官员的权力和确立国家的文化主导权,将社会士庶阶层都纳入国家体制和秩序之内。
  然而,科举制的长期实行,却从根本上瓦解了士族政治。这是因为科举将士族的精英分子源源不断地吸引到城市里来,一方面大大削弱在乡士族;另一方面则使得出仕者逐渐丧失在朝为官且不失为地方领袖的双重身份,习惯于城市安逸生活之后,他们开始看不起乡下亲属。空间隔离带来人情隔膜,不同的生活场景及不同的利益追求,都促使他们相互间渐行渐远,甚至视为累赘羁绊。
  士族走出乡村以应科举,及第后任官而热衷于在城里置业,在城市站稳脚跟而看不起乡村,兹举数例,剖析此演变的历程。
  其一,应科举,是走出乡村的第一步,也往往是不归路的起始,利益与亲情不能两全,难免生离死别,通过偶然见到欲两全其美的悲壮事例,可知此第一步对士子心灵的触动。《新唐书》卷194《卓行·元德秀传》记载:“元德秀自紫芝,河南河南人。质朴少缘饰。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家族期望与个人前程的重负,在伤感别离的时候,化成心中成就功名的誓愿,学问早已被功利化了。
  其二,科举入仕者,自高宗、武则天以来便形成享有经济特权的“衣冠户”阶层(注:唐代官方及个人文章中,经常提及科第出身者免租役问题,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