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北魏太武朝政治史二题
北魏的内河航运
中国史学现代性演进的“
清初“三大疑案”的由来
北魏北齐“职人”初探─
北魏直勤考
唐代的“三史”与三史科
北魏村落考
《代歌》、《代记》和北
北朝“三长制”四题
最新热门    
 
北魏“三长制”四题

时间:2009-7-24 13:53:17  来源:不详
,求置县矣。”这次申请未获成功[28],但是,在当时人看来,户口增至一定数目,行政级别便可相应提高已成习惯,故当地缙绅会主动请求设县。与此相对,如果郡县户口过少,朝廷也会加以撤并。西汉初设的平陆侯国,到了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以户不满三千,罢为尉氏县之陵树乡”[29],即是一例。《续汉书•郡国志》指出光武中兴,“省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百余所”,这次并省也是因为“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30],起因主要是人口减少。北魏迁都洛阳后,韩显宗上言州郡县设置问题时说“中州郡县,昔以户少并省,今人口既多,亦可复旧”[31],也是根据的上述原则。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高洋亦曾因“丁口减于畴日,守令倍于昔辰”,下令并省三州、一百五十三郡、五百八十九县及二镇二十六戍[32],也是循此常规。
  具体到户口增长原因也不止一种:或因开疆拓土,招致新民;或是缘于徙民充填;或是由于自然增殖;或为朝廷搜得荫冒所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前表所列诸州郡县,绝大多数位于北魏辖区的腹地,并非新近获得的疆土,也无移民的记载,短短几年内也不可能集中在少数地区繁殖太多的人口。因此太和十一年以来数年大规模的增置郡县必是朝廷掌握的人口增加所致,官领户口的增多当然与太和十年开始进行的立三长,整顿户籍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换言之,这次分置州郡直接反映了初立三长的成效。
  所获人口可以根据当时县的平均户数作一粗略推测。如果按照东魏时一县的平均户数2440[33]估算,这几年所置的35县领户至少也有85400户,再加上新置的州郡以及升级的郡县,10万户应无问题,约合40万口。[34]这只是一个保守的数字。东魏时由于战乱、荫冒,一些州郡人口稀少,仅数千乃至几百户,较之北魏太和时减少许多。东魏武定二年曾在河北、青州一带括户,获逃户六十余万,《魏书·地形志》所录这两个地区的户口包含这次括户的收获[35],这两个地区的户口数当更接近北魏的情况。若以这些地区的一县平均户数4000计算,35县则领户140000,再加上新置的州郡以及升级的郡县,150000户,600000口应不算夸大。这些民户可视为初立三长时朝廷括户所得。
这些民户多为汉人,但也包括一些居住在上述地区的山胡、丁零之类的少数族。何德章文对此已有讨论,兹不赘述。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当时的地方官的努力密不可分。具体说来,前表所列的复置、新置以及升级的州郡县应是立三长,搜括户口收获明显的地区,这些州郡由哪些州、郡、县分出或复置,表明那些来源地区“更比户籍”的工作卓有成效,也说明当时当地的“牧守令长”认真执行了朝廷的诏令。若能考出当时刺史守宰,可进一步了解到哪些人积极贯彻朝章。可惜,由于前人对北魏方镇的整理只到“州”一级,郡以下的资料更少,稽考更难,这里只能分析到州镇一级;同时,由于《魏书•地形志》存在不少漏误,考订新置郡县的确切来源也不易。目前所得如下:
  表2:新置郡县来源及州、镇长官[36]

来源州镇

新置州郡县名[37]

新置时间

时任州镇长官

东雍州

平阳、临汾、曲沃、高凉、北绛[38]

太和11年

张宗之[39]

泰  州

汾阴、北解、北猗氏、南安邑、敷西、南五泉、南白水、北安邑郡、华州、陕州(部分)[40]

太和11年

崔衡[41]

定  州

栾城、瀛州(部分)

太和11年

太和8—11年刺史为胡尼[42]

毋极、藁城

太和12年

广阿

太和13年

唐郡

太和14年

雍  州

阳槃、蓝田、莫西、武功郡

太和11年

元平原[43]

洛  州

崤、北渑池、陕州(部分)

太和11年

不详[44]

新安郡

太和12年

颍阳、堙阳[4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