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清前期治边思想的新变化
唐前期的太子问题及其政
清代前期的官商
试论隋与唐前期中央文官
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
唐前期土地所有权状况探
北魏前期的经济形态和社
略论西汉前期刍、稿税制
唐前期农民赋役负担与户
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
最新热门    
 
明前期赴朝鲜使臣丛考

时间:2009-7-24 13:55:14  来源:不详

雷礼《国朝列卿纪》所记更翔实:

  偰斯,字□□,应天府溧阳县人,故元嘉定州知州,来附王师。吴元年,授兵部员外郎,本年擢尚宝符宝郎。洪武元年,遣赉书赐高丽。二年,高丽遣使上表,来贡方物。遣偰斯赉印封之,改尚宝司丞,仍以祝文牲币祭其境内山川。诏曰:“朕肇膺正统……想宜知悉。”使回,称旨,日侍左右。四年,出知太(泰)安州,六年,升河间府知府,俱以才干著,而民亦不扰。九年,入为户部郎中,寻升户部尚书,本年,调山西左参政。十三年正月,召拜吏部尚书,二月,改礼部尚书,三月,诏定公侯称号。上谕斯曰:“自今封公侯……仍列于衔。”于是斯等奏定则式为三,公侯之衔曰……,世袭者曰……,追封者曰……。本年,以年老致仕[6]。

其他记载如同书有文简事同者二处[7]。又如焦竑《献征录》传记有二处[8],一处为节略《列卿纪》而成,一处文详,全抄自《列卿纪》。又如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传记[9],文简而有误:不解改尚宝司丞乃出使必需,乃以“封之”与祭山川为二事,遂乱改时间,其文必来自《列卿纪》。总之,留存至今的偰斯传记虽多,除《实录》所记略有参差,其余皆不出《列卿记》范围。
  吴元年(1367年)即丙午年初,朱元璋军总攻张士诚部,“松江府、嘉定州守臣王立中等诣徐达军降”[10]。偰斯当即为此时投降的张士诚部属,不久被授兵部员外郎。所谓故元,当因张士诚降元,致使偰斯有故元官吏之名。嘉定地当元代江南海运的起点刘家港[11],张士诚与高丽在海上往来密切[12],定以此地为出海口岸。则高丽详情必为偰斯熟悉,后来被选为出使高丽第一人,当因其曾为张士诚通高丽口岸嘉定州知州,熟知高丽事务。
  偰斯出使后未再用为大使,而是顺利高升为重臣,为罢中书省、废宰相后首任吏部尚书,当于明初政治史中占据一席之地。

建文时期:陆颙、章谨、祝孟献、端木智

  从建文时期开始,两国关系正常化。短短四年间,明朝派往朝鲜的使臣多达9次,共24人次,20人。除重大的颁布诏诰和礼仪之外,明朝使臣的唯一任务就是购马。具体而言,除了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底报告朱元璋丧讯,和建文三年(1401年)前半年两次遣使,颁发朝鲜建国后一直苦心营求的诰命、印信,此后六次出使,皆为采购因战局吃紧而于南军格外短缺的战马。可以推测,若无战马之需,明朝会如建文元年、二年,仅在重大场合才派遣使臣赴朝,频率本当远低于洪武百端交涉之时。
  使臣无论正副,无论出使目的为何,皆以文官或监生充当,绝无武官和宦官。派遣文官如通政寺丞、各部主事、太仆寺少卿、鸿胪寺行人等,次则监生,乃至验马兽医等,皆关乎具体事务而定。其中留存传记者有5人:
  陆颙。陈田《明诗纪事》载:

  颙字伯瞻,扬州兴化人,楚府伴读闿弟。洪武中,举明经,授礼部主事。永乐初,与修太祖实录。奉使朝鲜,有《颐光集》。
  《画史汇要》:陆颙能画人物。
  《送别》:芳草如烟驿路遥,东风催别鸟声娇。离人一去来何日,不及春江有定潮[13]。

徐泌《明画录》则记:

  兴化人,工诗,精画,官礼部员外郎。善画人物,精采奕奕,时称三绝[14]。

陆颙为礼部主事,担当明朝向朝鲜颁布新历、正式承认朝鲜建国的大任,出使期间爱上了朝鲜女子委生,后来遂向建文帝献计购马朝鲜,得再出使相聚,婉转不肯归明,哀求朝鲜太宗未果[15]。上引陆颙诗不见于《李朝实录》所记其在朝鲜应酬诗,或即诉与委生别离之事。
  陆颙归国后,然身为建文遗臣而未得祸,反而与修《太祖实录》,盖北军进城后主动合作者,故永乐时期已为文学亲信之臣。
  陆颙得官礼部主事,担当外交重任,似与其“明经”出身不协调。由上引事迹可知,陆颙虽非进士出身,却兼擅诗画文史,能倾动品位不俗的朝鲜上下,此应担当出使要务的重要原因。
  章谨。徐泌《明画录》载:

  章瑾,字公瑾,号采芝,华亭人。宋庄敏公之后。能诗善草书,尤长于画,山水宗夏珪、马远,挥毫渲染,或顷刻立就,或数日不著一笔。兼善人物,传有《春江送别》及《寒山拾得像》,无惭古人。张观以后,一人而已[16]。

《明画录》每卷下分专题,专题下以画家时代为序排列。章瑾前后为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