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清前期治边思想的新变化
唐前期的太子问题及其政
清代前期的官商
试论隋与唐前期中央文官
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
唐前期土地所有权状况探
北魏前期的经济形态和社
略论西汉前期刍、稿税制
唐前期农民赋役负担与户
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
最新热门    
 
明前期赴朝鲜使臣丛考

时间:2009-7-24 13:55:14  来源:不详
,闻者皆笑之。是以吾辈初欲矢不作诗。然子之诗,敢不赓韵。’乃口占答之。”[38]    可见建文四年秋朱棣上台后,明朝已经意识到以诗文书画之士出使的失策,尴尬自嘲之下,一改前辙。
  赵居任。《明太宗实录》载:

  居任,应天府溧阳县人。洪武中,以耆老授通政司左参议,升山东布政司左参议,再升左通政。尝奉使日本,其王赠以名马、方物,悉却不受。上闻而嘉赉之,命往苏松治水。居任虽以清介自持,而无恤民之心。在苏松十余年,督治水及农务,每霖雨没田禾,不待雨止,广集民男妇踏车出水,随去随溢,低田终不可救,高乡之民困于其役,不得尽力农事,而居任恒以丰[禾念]闻。至是以疾卒,民用慰悦[39]。

焦竑所记以实录删削而成,唯改溧阳为溧水[40]。而雷礼《国朝列卿记》载:

  赵居住,字□□,□□□人。永乐二年任右通政,命使日本,令十年一贡。三年,转左。六月,命同夏原吉、俞士吉赈济苏松嘉湖。八年二月,御史刘焕劾居住治水苏湖,田多荒芜,蔽不以闻,惟简乌程熟田穗繁粒伙为秉,称瑞罔上。皇太子以上所使,未可擅易,封章示之,令自省。……“前时浙江按察司亦尝言,浙西水潦,赵居住不恤民隐。今居住此言不可信。”仍遣官往视之[41]。

赵居住当即出使朝鲜的赵居任。唯居任既然如此不称职,在用法严酷的永乐时期,居然得到宽宏待遇,实属不正常。观《实录》对赵居任的指责,和雷礼通过官方渠道搜集的材料并不相符,可知受攻诸事不免随意编造。
  观赵居任治水之法,已属难能。他早在洪武时期已任右通政,又是于永乐元年(1403年)以左通政出使朝鲜的[42],颇疑与俞士吉类似,亦为建文间清介名臣,而为永乐君臣先利用后打击者。故虽宦绩无可挑剔,陷害之以图谄媚者却仍络绎不绝,终使身背恶名。
  邬修。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载:

  邬修,字存诚,南昌人,洪武丁丑进士,历官太平知府。
  革除四载,文献无征。成化初,吴人刘昌提督河南学政,得建文元年湖广乡试棘闱倡和诗。集中作者豫章胡俨若思、邬修存诚,庐陵谢矩子方……凡二十一人。昌镂板以传,且序之曰……[43]。

邬修能诗,但永乐二年(1404年)出使朝鲜未见作诗,反以轻侮朝鲜太宗为务,当时官仅鸿胪寺序班[44],似与洪武丁丑(洪武三十年,1397年)进士出身和此后的“太平知府”不符。疑其亦为建文时低级文臣,投降朱棣后得亲近之任,故能出使朝鲜,历官知府。
  陈敬。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载:

  陈敬,砀山人,臂力兼人,娴于武略。永乐中,从驾北征,累立战功,官至中军都督府佥事,镇守山海关、永平等处,抚驭有方,军民怀服[45]。

陈敬于永乐五年和六年两次出使朝鲜,官东宁卫千户[46]。永乐时期赴朝的六位武官除陈敬外,还有千户王得名、百户王迷失帖、都指挥高得、千户王教化的、百户李宾。其中王迷失帖和王教化的皆应非汉族人,王得名、王迷失帖任职“辽东”[47],陈敬任职于朝鲜、女真人构成的东宁卫。除都指挥高得外,武官所交涉多辽东散军逃民之事,非为皇帝私事或礼仪场合,故偏重任用非汉族武官或辽东武官出使。
  杨善。杨善的传记资料不下20种,以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所载早出且详瞻:

  杨善,字思敬,其先自大(太)原徙而北平,后北平进称顺天,而善为顺天大兴人。少补北平诸生,不甚通经术,而性沈敏,能为人筴事。时年甫十七,而文皇帝起义兵,则已知善名,署典仪所引礼舍人,从事睥睨间。文皇帝即位之明年,召补鸿胪寺序班。二年,改鸣赞。又四年,进司宝署丞,选侍昭皇帝于青宫。又八年,进右寺丞。又六年,进为卿。善伟风仪,工举止,音吐如洪钟,每朝谒引进奏时,上目属之。而又重文翰,与学士杨士奇、杨荣善。既家都城,以积著起□,治居第,郭外有园亭花木之属。诸公休沐有所宴赏,则善家若归。又时时馈遗名果饵不绝,以是大得公卿间声,而中贵人亦多好之者。卿之十二年,满考,迁礼部左侍郎。明年,从北征……[48]。

而王世贞《名卿绩记》所记有差别:

  杨善者,北平人。建文君来讨,燕王发兵北攻大宁,李景隆悉众围北平,燕世子拒之。善时起书生,从登埤,昼夜凡数十接,有功。燕王既有天下,予善官序班,时仅二十余,稍稍迁至鸿胪卿。善不大读书,慷慨多权略,能辨(辩),又貌伟皙,奏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