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清前期治边思想的新变化
唐前期的太子问题及其政
清代前期的官商
试论隋与唐前期中央文官
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
唐前期土地所有权状况探
北魏前期的经济形态和社
略论西汉前期刍、稿税制
唐前期农民赋役负担与户
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
最新热门    
 
明前期赴朝鲜使臣丛考

时间:2009-7-24 13:55:14  来源:不详
朗朗,上目属之。太宗皇帝崩,历仁、宣、英诸帝,至都察院左都御史,还掌鸿胪事。英宗皇帝既拒虏失其军……[49]。

《明功臣袭封底簿》为官方原始文件,所记又有不同:

  杨善,原籍顺天府大兴县人,系引礼舍人,守城有功,永乐元年钦升鸿胪寺序班。历升礼部侍郎,仍掌寺事。永乐十四年十月,内推举,改左副都御史,提督九门,升右都御史,仍掌寺事[50]。

雷礼《国朝列卿纪》成文较早,所记又不同:

  杨善,字幼清,顺天府大兴县人。革除中,成祖靖难,以生员守城,叙功授鸿胪寺序班。永乐三年,以奏庶吉士章朴藏方孝孺文集,进鸣赞。历寺丞,进本寺卿……善练习朝章,居官恭勤,自永乐二十二年掌寺事,至正统十一年,凡二十二年,于朝觐、宴赏诸仪,俱合典礼,称上旨,寻进礼部右侍郎[51]。

修纂于杨善去世后不到十年的《实录》,严厉谴责杨善:

  素无学术,为人外若柔和,中实阴忮。凡事之可以利己自便者,不顾义理,无不为之。永乐初,严治方孝孺之党。庶吉士章朴与善同坐事,朴言家有孝孺文集。善即借观,密以奏闻。遂戮朴而复善官。正统中,太监王振用事,善媚事之,不惮屈己……[52]。

其他传记皆节抄各类材料,于史实多有记载混淆处,当以上引为准。唯《明功臣袭封底簿》记“永乐十四年”当为“正统十四年”。
  杨善不擅文学经术,仅以家居北京而周旋于士大夫间;亦不以节操胜,章朴之事必为万人唾骂,朝鲜亦必知其无耻之行。综合上引文知,其入选一为容貌声量,二为机智善辩,三为出身守城诸生,长期为太宗亲信鹰犬也。朱棣晚年挑选使臣,多以文臣副宦官,此等体面干练亲信之人,正合任用亲信如宦官出使以逞人主威风的惯例。
  建文时期已具清誉的俞士吉、赵居任,永乐前期先被任用,后迅速遭排斥甚至侮辱;相反,建文时期官职低微的邬修,与陆颙、郭宣等类似,进入永乐朝则得任亲信之职,出使外巡,仕途顺利。对比之下,可略见永乐时期对待建文遗臣的政治策略。
  文臣之中有能诗擅文者,如俞士吉、邬修,然俞士吉以吏才出名,邬修也是需身貌机智的“鸿胪寺序班”,另外的赵居任则不过以“耆老”入仕,杨善更是“不甚通经术”、“不大读书”之辈。最早的使臣俞士吉即已明言避免作诗酬唱,末期的杨善以容貌、辩才和出身亲信选为使臣,可见永乐时期不但改建文时期任用文臣之例,更改重视文臣诗文书画之艺,为重视文臣相貌口才和干练亲信等条件。

洪熙、宣德时期:李约

  洪熙、宣德时期,两国外交关系继承永乐时期的正常化格局,而往来更加频繁。皇帝任用宦官出使,过于永乐时期。此10年间出使共18次,除了3次由武官交涉女真、逃民事务,和2次由文臣颁送登极诏和立皇太子诏外,其余13次全以宦官为首。
  宦官出使又分三类。除少数朝鲜人出身者省亲外,有2次宦官为主,文臣为副,行赐祭、颁仁宗遗诏等礼仪之事,其余皆全由宦官担任使者。宦官任务,反复向朝鲜索要奢侈品,强选秀女,致使怨声载道,而派遣宦官数量众多,人人求索无度,荼毒更超过皇帝欲求,给朝鲜以深重的痛苦。
  仁宗在位短暂,所遣使臣3次5人,虽皆任宦官,并无征索之事。宣宗在位期间,专用宦官昌盛、尹凤等出使,征索之外,更有捕猎海东青等皇帝私人事务,加之宦官个人索求无度,作威作福,导致朝鲜对明朝痛恨之余,又生轻蔑。如当宦官横暴的消息传到明朝时,宣宗曾要求朝鲜:“王待以饮食足矣,毋遗以物。”[53]朝鲜方面却认为:“朝廷政令不由朝官,皆出自司礼监。今内官不畏敕旨,何必拘于敕谕而不赠遗乎?”
  文臣为使者仅6人,留有传记的仅李约一人。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载:

  李约,字孟博,仁和县人。永乐甲申进士,授兵部职方主事,左迁交趾通判。未几,复职。历九年,升广东按察司佥事。每行部审系囚,听讞精明,直枉立判,冤系者多所平反,人皆称之。调山东佥事。永乐丁酉,复入为兵部员外郎,进郎中,两使朝鲜,不抗不随,人谓得使命之体。时胡寇西鄙,升陕西左参政……遂投劾去……[54]。

李约于宣德三年和十年两使朝鲜颁诏[55],当因其历职兵部职方司熟悉中外地理,且有精明干练之名,此可略见当时若用文臣出使,追求实效过于讲究文学造诣和亲信程度。

正统时期:倪谦、司马恂

  以英宗登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