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清前期治边思想的新变化
唐前期的太子问题及其政
清代前期的官商
试论隋与唐前期中央文官
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
唐前期土地所有权状况探
北魏前期的经济形态和社
略论西汉前期刍、稿税制
唐前期农民赋役负担与户
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
最新热门    
 
明前期赴朝鲜使臣丛考

时间:2009-7-24 13:55:14  来源:不详
》载:

  司马恂,字□□,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正统甲子京举解元。赴春官不第,入监,擢刑科给事中。景泰三年,与易储议,升春坊右赞善。……洵为人通警,善处权贵,故屡进清秩[64]。

《实录》详记其才华品行:

  恂善记问,兼通篆隶,居官勤慎。尝出使朝鲜国。……不满所望,或形于言,士夫以此薄之[65]。

张弘道等《皇明三元考》盛赞:

  恂性醇笃,敦尚行义,出入动止,皆有常度。处宗党恭俭卑约,恂恂如也,不愧其名称云[66]。

王鸿绪《明史稿》与张廷玉等《明史》则载:

  恂强记敦厚,与物无忤,居官无所表见[67]。

上引记载,“为人通警,善处权贵,故屡进清秩”和“性醇笃”、“出入动止,皆有常度”等貌似矛盾,实因《列卿记》早出,当近事实,而为后代记载表面现象之解释。总之司马恂之出使,非因敦厚质朴等个人品质,当因解元身份和给事中等“清秩”,甚至“兼通篆隶”,可证副使之选亦唯重文学技能,不问才干。
  倪谦和司马恂之出使,当土木之变后明朝陷入严重危机之时。明朝不选择威望崇高或精警干练之臣出使,而是独重文学之名,乃至科名清秩。可见出使的主要目的,并非因国力衰弱或陷于危机而寻求朝鲜支援,而是行使类似建文时期的策略,欲以文学才子之行,震动已深染华风的朝鲜。

小结

  使臣的目的任务显示,自明朝建国以来,明朝一直对高丽/朝鲜保持与北元的关系深为不满,致使两国关系波澜起伏。随着明帝国在东亚优势的确立,两国关系在永乐初年转入正常轨道,但明朝一直因皇帝个人需索而对朝鲜加以刁难摧抑,又在疆域、民族、人口诸多问题上引起朝鲜对本国利益的高度敏感。直至正统年间,两国关系才转向完全的友好与信任。
  使臣的表面身份显示,明前期两国关系,虽以永乐初年的颁诰赐印为标志转入正常,前后却不断因明朝皇帝个人的喜怒爱憎以及需索程度而摇摆不定。洪武、永乐、洪熙、宣德时期信用宦官,特别永乐、宣德时期皇帝指使宦官赴朝大肆骚扰,与建文、正统时期禁绝宦官出使,信用文臣或一般武官的作法,形成鲜明对比。明前期的两国关系,特别是朝鲜对明朝的态度,也就在“事大”和“疑惑”的前提下,出现多次反复。
  使臣的身份背景显示,明朝遣使文臣,受到政治局势的微妙影响。如洪武初偰斯以熟悉张士诚与高丽往来事务而得出使;建文众使臣擅诗文书画当与建文帝贯彻到外交领域的儒家风范有关;永乐时期使臣以亲信或才干见重,又因与建文朝的关系而遭际不一,反映了明太宗的个人风格和用人、宣传策略;洪熙、宣德时期信用宦官、需索无度臻于极致,文臣偶尔仍以才干得使,反映了对永乐时期制度、政策的继承;正统十余年平静无扰的外交进程中,明朝不但戒绝了任用宦官、欺凌朝鲜、征索人物的恶例,而且完成了选用文臣出使时从重才干到重文采的转变,或曰对建文时期趋势的回归和加强,则反映了科举制度稳固后文人优势地位的确立。
  明朝初期显示了继承元朝与恢复汉唐的建国气象,历经百年波折,已经逐步展露出中原王朝、汉族社会的本来面目。朝鲜到世宗时期也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意识到双方关系虽不平等,利害则一[68]。正常的友好、信任、合作关系,也就顺理成章地实现了。在土木之变后的紧急关头,明朝选遣使臣的标准仍由才干彻底转变到文学,说明在明前期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两国关系的基石,已经由地缘政治利益和君主个人喜怒好恶,逐渐让位于文化意义上的认同感,终连惊天动地的波澜也难撼动了。

[1]王崇武:《读〈明史·朝鲜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二本,民国三十七年,1—11页。
[2]《高丽史》卷四二《恭愍王世家》,十九年六月辛巳,平壤,1957年。
[3]《高丽史》卷一三七《辛  传》,十四年十二月。可能的例外是:洪武二十九年派遣尚宝司丞牛牛为正使,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