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
魏晋南北朝的盗墓之风与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中少
北魏北齐“职人”初探─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职业
魏晋郊祀及祭祖礼考
魏晋隋唐的坞壁和村
最新热门    
 
魏晋政局与皇甫谧之废疾

时间:2009-7-24 13:55:33  来源:不详
帝三部针灸甲乙经》[2];大致在甘露末景元初,开始“服寒食药”,由于“性与之忤”,又“违错节度”,造成身心极大痛苦,几欲自杀,其泰始三年上武帝疏中,自言服寒食药违错节度已七年,推其时在魏甘露五年(260年)前后,时皇甫谧四十六岁左右[3];此期间作《释劝》,表明了他拒绝出仕,并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医道的态度;再其后,或由于朝廷前后敦迫出仕,环境压力加大的因素,病情趋于恶化,故作《笃终》安排后事,其时大致当在泰始末年(273年前后),不足六十岁时[4]。
  从上述疾病进程中,可以发现,皇甫谧病情的发生和发展,与魏末朝中所发生的几次政治变故在时间上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微妙相联。可以推想,这种时间上的契合关系,一定程度上也是他在当时思想情感与政治倾向的独特表露。如对皇甫谧本人的家世、学术背景和深层思想等作一番考察,还应当说,这种一致并非偶然巧合。二
  皇甫谧出身西州著姓,家世忠义尚武。汉魏陇右河西地区, 士风民俗与文化风气自来与中原地区有所不同。作为汉以来的西北边陲重地, 雍凉士民, 浸染羌胡之风, 本身多好勇尚武, 娴于弓马。《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八(下)言:
   (凉州)其民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报怨过当,或以誖逆亡道,家属徙焉。习俗颇殊,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保边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马为务;酒礼之会,上下通焉,吏民相亲。是以其俗风雨时节,谷籴常贱,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此政宽厚,吏不苛刻之所致也。
两汉(尤其是东汉)之凉州地区,地域上可分西北之河西四郡及东南之北地、安定、汉阳(天水)、武都诸郡两大板块,前者连接西域,后者则紧靠司隶部之右扶风。在各方面都与汉之三辅地区关系极其密切。皇甫氏世居安定,其地本地,汉武帝元鼎三年分北地置郡,汉以来行政区划一直隶属凉州。到汉末以后,才改隶雍州[5]。作为西州要郡,安定风气亦与当时凉州各郡相同。《汉书·地理志》八称:“(天水、陇西)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力气,以射猎为先。……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此数郡民俗质木,不耻寇盗”。皇甫谧自言少年时不喜读书,“与从姑子梁柳等或编荆为盾, 执杖为戈, 分阵相刺, 有若习兵”[6],正见边郡尚武风气之深远影响。
  虽为西北边州,汉代凉州与京畿所在之三辅地区,在政治、文化上有着特别的亲和与认同。《后汉书》卷五八《虞诩传》载虞诩在永初四年反对邓骘因羌胡残破并、凉而欲弃凉州之议,指出:“凉州既弃,即以三辅为塞;三辅为塞,则园陵单外。……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馀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虞诩此议,西州士人咸赞同之,安定王符在《潜夫论》中即言“失凉州,则三辅为边;三辅内入,则弘农为边;弘农内入,则洛阳为边。推此以相况,虽尽东海犹有边也。”[7]可见凉州三辅,实为辅车相依,彼此地位都很重要。或因此故,凉州地区除了尚武之习,还有深厚的汉学渊源,是汉代学术文化的重点幅射区,而其主要之文化影响无疑来自关中三辅地区。东汉以降,河西关陇间文化联系更为密切,《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载南阳任延“年十二为诸生,学于长安,明《诗》、《易》、《春秋》,显名太学。学中号为‘任圣童’。”任延于两汉之交,避兵至于陇西,至光武帝建武中,出任武威太守,其到郡,“造立校官,自掾史子孙,皆令诣学受业,复其徭役。章句既通,悉显拔荣进之。郡遂有儒雅之士。”任延之学,属正统今文学,所治《诗》、《易》、《春秋》,对陇右河西地区之学风民俗,颇具影响。尤其安定其及毗邻的陇西、武威等郡,地处河西走廊与关中三辅之间,作为中原文化流布陇右河西的重要通道,当地士人受汉代思想学术影响的程度更过他郡。[8]
  安定皇甫氏自汉以来,即以事功儒业著称于郡。皇甫谧七世祖棱,为汉度辽将军;六世祖旗,为扶风都尉;高祖节,雁门太守;从高祖规,度辽将军、护羌校尉;曾祖嵩,太尉;祖叔献, 灞陵令;父叔侯, 举孝廉。[9]其家族不仅累世以材力为名将,习兵尚武而重事功,同时又兼有累世奉儒,治正统经学之传统。《后汉书》卷六五《皇甫规传》载规于顺帝时举贤良方正,对策皆正论。以批评时事,讥刺梁冀得罪,托疾免归。在家“以《诗》、《易》教授,门徒三百馀人,积十四年”;永康元年又举贤良方正,对策有“天之于王者,如君之于臣,父之于子也。诫以灾妖,使从福祥。……願陛下暂留圣明,容受謇直,则前责可弭,后福必降”诸言。卷七一《皇甫嵩传》亦言嵩自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