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唐武宗灭佛的原因
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
唐代皇权高层基础演变
从74位状元的家世看唐代
唐代马祖和洪州宗
中国古代军事地理格局
唐代的戒指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
20世纪唐代两税法研究评
唐代的“传”与“递”
最新热门    
 
论唐代军队的地方化

时间:2009-7-24 13:55:38  来源:不详
至德二载(757)九月,官军开始全面对安史叛军进行反攻。十月,郭子仪率军收复两京。十二月,郭子仪在东都、李光弼在太原,经营河北,客观上形成了郭子仪主持的南线和李光弼主持的西线的两线夹攻河北的战略格局。至此,战事告一段落,它结束了以往那种救急式的被动战局,中央得以主动部署战事;是年对节度使防区的大规模调整,即其表现之一。[11] 行营开始普遍化和制度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通鑑》乾元元年(758)三月“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屯河内”,胡三省注云“行营节度使始此”[12]。“行营节度使”之称并不“始此”;《通鑑》在记载高仙芝讨小勃律事时,就明确说过仙芝的职衔:“制以仙芝为行营节度使”。对此,胡三省不会不知。合理的解释是,三省注此条的根据并不是以偶然的事例为准,而是有制度上的依据,即从制度上规定行营设节度使是以此为始的。换言之,高仙芝出征时所称“行营节度使”只是个偶然的事例,是不得援以为例的;而任命李嗣业为“行营节度使”的事例却被规定为“故事”,具有制度的意义,胡三省正是根据这一制度性的规定来作此注的。[13] 因此,乾元元年对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的任命,说明今後只要设立行营,则其长官即为行营节度使。      “行营”设节度使成为一种制度。

起初并非所有离开本军作战的军队都称行营,它有一个普遍化的过程。

郭子仪在河南(南线)经营河北时,《通鑑》乾元元年八月丁巳载,“子仪诣行营”[14],这是指他返回东都经营河北,“行营”指他在河南所统领的各部。但是年九月九节度使围相州时,除北庭称行营外,只有鲁炅所率者称“淮西、襄阳节度行营”[15],并非所有军队都称“行营”。[16]

相州之战後,称“诸军各还本镇”[17]。不久,朝廷再次调整防禦格局,“以子仪为东都畿、山南东道、河南诸道行营元帅”,所带职衔中有“行营”,但其它相关的记载中却均无此二字[18],说明至此各镇军队出征,虽与本镇相对称,但尚未皆称行营。然而不久,李光弼取代郭子仪时,其职衔为“知节度行营事”,已确定了“行营”入衔之制。“行营”入衔之制,标志着行营的设立成为一种制度,即离开本镇作战的军队,都称“行营”;于是,行营的设置得以普遍化。

行营的普遍化和制度化,反映了军队地著的普遍化和制度化。它发生并完成于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并非偶然。安史之乱变起突然,两京不守,朝廷依靠的主要是朔方军,中央政府又与朔方军同处一地,所以无本镇、行营之分。入援的边军,主要是安西、北庭和河西。河西与朔方情况相似,只有安西、北庭因离其本军过远而设行营;其它节度使都是“当贼冲者”[19],是为保卫当地而设置,当然也无本镇与行营之分。收复两京、叛军退守河北,中央得以主动调整军事部署,这才大量出现了拥有重兵而又不当贼冲的节镇。围攻相州,调集节镇军队北上,才使离开本军作战成为较为普遍的情况,所以在讲到诸军败退时说“诸军各还本镇”,特别点出了“本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