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是文化源泉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以“暴民文化”来妖化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中国文化强国的起点
向深圳学习创新型文化发…
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把…
小学文化的高院法官
不要把文化看成贴在城市…
最新热门    
 
中外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时间:2009-8-8 16:49:38  来源:不详
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玛瑙兽首杯  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中出土了一件玛瑙兽首杯,为国内仅见之孤品。此杯长15.5厘米,高6.5厘米,用酱红地缠橙黄夹乳白色缟带的玛瑙制作。上口近圆形。下部为兽首形,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却像牛,兽首的口鼻部装有笼嘴状的金帽,能够卸下,内部有流,杯里的酒可自流中泄出。此杯琢工精细,通体呈玻璃光泽,晶莹瑰丽,熠熠生辉,是一件极其罕见的古文物(图19---7)①。从轮廓上看,这种弧形的酒杯颇似兽角,故亦称角杯。这类角杯起源于西方,希腊人称之为“来通”,因为它像一只漏斗,可用于注神酒。当时相信来通酒杯是圣物,用它注酒可防止中毒,如果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则是向酒神致敬的表示。传到亚洲以后,来通广泛流行于自美索不达米亚至外阿姆河地带的广大区域中,甚至进入中国。我国境内时代最早的来通发现于新疆和田约特干遗址,其时代约在3—4世纪,其造型显然是由萨珊波斯经中亚传来的。陶质器身雕塑出长须人像,下部为牛首形其顶端有泄水孑乙(图19—8)②。

------------------------

①  陕西省博物馆:《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唐代窖藏文物》,《文物》1972年第1期。

②  新疆文物局等主编:《新疆文物古迹大观》,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年版。

 

来通在内地出现的时间不晚于6世纪,其质地、风格已极具中国化,是用瓷器制成。用来通饮酒,饮者须仰承自上方下注之酒,这种方式与中国传统用杯饮酒的习惯迥异。所以在唐代以后逐渐向杯形器转化。西安何家村出土的玛瑙兽首杯,其造型仿自中亚,制作年代约为8世纪前期;从风格上看,它应出自唐朝工匠之手,是在东西方古文明碰撞的火花中诞生的重要文物①。

    莫谢瓦亚·巴勒卡墓地莫谢瓦亚。巴勒卡墓地在俄罗斯北高加索山区库班河上游。该墓地出土有许多丝织品,同时在附近的墓地也出土丝织品残片多件。据研究,这些丝织品的年代属于八九世纪,大部分产于中亚各国,小部分产于中国和拜占庭。在大量出土物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联珠纹怪兽纹样的锦袍、中国绢画和汉文文书。锦袍汇聚了四种丝织文化:用料是伊朗萨珊王朝以后(651年以后)的波斯锦,内衬沿边缝有兰花纹样的中亚昭武九姓丝绸,领口前方镶以小块直角形拜占庭丝料,而袍带和饰纽则用黑底浅花纹的中国羽

纱做成②。中国绢画上画有山间骑士。汉文文书残卷上存有草体墨书,这是迄今发现的西传最远的汉文文书。

   

 

--------------------

①  孙机:《中国圣火》,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②  冈崎敬:《(增补)东西交涉的考古学》,(日本)平繁社1980年版。

 

上述墓地属于北高加索阿兰文化。对于阿兰,张骞通西域时已有所知,始记作“奄蔡”,后又记做阿兰、阿思和阿速等。在西突厥强盛时,掌握东西方丝绸贸易的粟特商人,为了避开伊朗萨珊王朝在西亚的贸易控制,往往从撒马尔罕或布哈拉向西北行,进至里海以北,再西进至北高加索以及里海港口。这本是欧亚草原之路与沙漠中绿洲之间的一条南北通道。莫谢瓦亚·巴勒卡墓葬遗物表明,在八九世纪时,这一通道在东西文化沟通中仍起着显著的作用①。

    陶瓷之路和唐三彩  从8世纪中叶起,中西交通贸易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中国原来外销的主要产品是丝绸,而在此之后,除丝绸外,陶瓷制品所占比重也逐渐加强;二是经由南海至西亚、非洲的海路发展起来,逐渐取代经由中亚沙漠绿洲的陆上丝绸之路而进居首位。基于这种变化,一些学者将相对于陆上丝绸之路的海道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又有学者根据海道有大量外销陶瓷的特点,称其为“陶瓷之路”。当然,也有数量巨大的陶瓷制品经由陆路传播到了朝鲜半岛、蒙古高原、中亚和西亚等地,这已为众多的考古发现所证实。但唐三彩的传播却是个例外,那些在伊朗、埃及等地发现的唐三彩都是经由海路运过去的,因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如河西走廊、新疆地区均未发现唐三彩的踪迹。

中国陶瓷大量外销和中西贸易通道的变化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背景。一方面,自唐代以后,中国制瓷工艺有了长足的发展,南方经济的发展为陶瓷大量远销海外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东南沿海发达的造船业亦可为远洋贸易提供数量可观、质量坚固的海舶,所建造的大海舶可长达20丈。唐人的航海技术也大有进步,特别是对季风的熟练利用,使中国海舶能够借助风势在印度洋水域航行得更远。而海运陶瓷制品显然比走陆路更为安全、便捷,载运量又大,于是“陶瓷之路”应运而生。当然,也由于从8世纪中叶起陆上丝绸之路长期遭到遮隔,使西方的商人逐渐冷淡陆路而选择海道。

-------------------------

①  张广达:《古代欧亚的内陆交通》,《第十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国学者论文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

 

    经由陶瓷之路,中国的陶瓷远销海外,其中以越窑青瓷数量居多,它们深受欧亚非各国人们的喜爱。根据考古发现,朝鲜、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以及北非的埃及、东非的索马里、坦桑尼亚等国,都有唐五代瓷器碎片出土。至于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遗物发现的就更加丰富,而且散布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这些闪烁着光辉的中国文物在诉说着中华帝国昔日的历史。

    祆教、景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在与外界的交往中,中国文明在整个历史时期还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外来宗教的影响。由于种种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