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是文化源泉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以“暴民文化”来妖化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中国文化强国的起点
向深圳学习创新型文化发…
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把…
小学文化的高院法官
不要把文化看成贴在城市…
最新热门    
 
中外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时间:2009-8-8 16:49:38  来源:不详
,相当于北宋大中祥符初年。发现最早的伊斯兰文物是1965年在泉州市郊出土的回历567年(公元1171年,南宋乾道七年)亚美尼亚人侯赛因·本·穆罕默德墓碑①。

---------------------------

①林梅村:《西域文明》,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二)与北方东方密切的文化交流

 

    (1)北方蒙古高原地区

    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青铜时代和早铁器时代的年代,大致为前第二千年中叶至前第一千年后半叶。在该国境内曾采集到大批属于青铜时代发达期的遗物,如兽首曲柄短剑、兽首刀、有銎斧等。其中短剑和刀的柄首往往为鹿、马及野绵羊的形象,这与中国商周之际的部分青铜器的风格是一致的。如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龙首曲茎折背刀,就属于内蒙古鄂尔多斯文化的典型器物。同类短剑在蒙古国南戈壁省、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外贝加尔湖赤塔地区和布利亚特托克利湖畔均有发现①。

    早期铁器时代以石板墓为典型遗存。随葬品以常见于中国北方的陶鬲和柄部饰有动物纹的铜刀为典型。结合贝加尔湖地区的发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早在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已同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文化有着密切的交往,中原的丝织品、铜器、陶鬲传向北方;北方的马匹、马车及驯马术传人中原,这些交流虽不一定都是在和平的状态下进行的,但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彼此文化发展的作用。

-----------------------

①  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战国至汉代,蒙古高原是匈奴民族的大本营。匈奴铁骑在向四周扩张的同时,也将中原文明及西方文明的文化因素吸收进来,使之成为自身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蒙古国发现有匈奴城址和墓葬。古城均呈方形,四面围以土墙,南北或四面设栅门。这些城址表明匈奴人在一定程度上过着定居生活,农业起辅助作用。匈奴墓葬年代约为前2世纪至1世纪。出土遗物有丝织品、毡毯、漆器、金银器、铜器、玉器及陶器等。除了典型的匈奴用具包括铜鍑、车马具、木桌、动物纹饰牌外,中原文物种类繁多,有铜灯、铜壶、花草纹铜镜,织有“新神灵广成寿万年”、“仙境”、“皇”等汉字的织锦,有“建平五年蜀郡西工造”汉字铭文的漆耳杯,玉器、“五铢”钱、卷云纹瓦当和陶器等汉代遗物,表明汉文化对匈奴文化有深刻影响。墓中还出土来自安息(今伊朗)、大夏(今阿富汗)和小亚细亚地区的毛织品。这些来自中原及中亚、西亚的文物,为研究匈奴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及汉匈关系、东西交通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到了唐代,突厥民族崛起于蒙古高原,其疆域西至中亚、小亚细亚。在同中原地区及西亚、欧洲的交往中,也大量吸收了这些文明的因素。如突厥人本无文字,最早借用了中亚粟特人的文字,在蒙古国布古特出土的、约在577~580年建立的突厥可汗记功碑,就是用粟特文和汉文刻成的。约从6世纪开始,突厥人借用西亚的阿拉美文并结合本民族的一些传统符号,创立了突厥文。从7~10世纪,突厥文曾在很广阔的地域内得到使用,包括突厥汗国、回鹘汗国、高昌回鹘王国以及黠戛斯人和骨利干人(生活在贝加尔湖地区)。现存的突厥文资料主要是碑铭,著名的有阙特勤碑和苾伽可汗碑,两碑于王889年在蒙古和硕柴达木湖附近彼此相距1公里处发现。

    阙特勤是突厥第二汗国可汗的次子。他拥立其兄继可汗位,即苾伽可汗。阙特勤“骁武善战,所向无前”,在政治上军事上佐助苾伽可汗,功勋卓著。阙特勤死后,苾伽可汗及唐玄宗为他建立庄严碑碣,以资纪念。阙特勤碑形制高大,镌刻精美。碑碣全形与当时中国的纪念碑完全一致,雕刻均出自中国工匠之手。碑分为汉文和突厥文两部分,汉文部分,上题“故阙特勤之碑”楷书大字,全碑正文为唐玄宗所撰,突厥文部分全碑共有71行。

    苾伽可汗,名默棘连,为阙特勤之兄。他被阙特勤拥立后,称之为芯伽可汗。734年秋,被大臣毒死,其嗣子伊然可汗与唐玄宗也为他建立碑碣,这就是“苾伽可汗碑”。苾伽可汗碑的形制与阙特勤碑完全相同,其汉文部分为唐朝宗正卿李融撰。

    据研究,两碑的内容主要记述了突厥第二汗国的创建者及其子苾伽可汗、阙特勤的生平事迹和武功,也叙述了这一时期突厥和唐朝及其他民族的关系。

    自此两碑发现至20世纪70年代,先后发现的重要突厥文碑碣共有11座之多。这些碑铭的发现对于突厥与回鹘文字的渊源和创制,对于古突厥文的释读,提供了基础性资料;就这些碑铭所做的辨认和研究,使人们增加了对突厥史、回鹘史以及中西关系史的了解①。

    (2)阿尔泰地区

    阿尔泰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欧亚游牧骑马民族的故乡。由于阿尔泰山脉地处欧亚草原的东端,从青铜时代开始,就成为中原文明与西方文明及南西伯利亚古代文明相互沟通的中介地带。从前5世纪开始,也就是中国的战国时期,这种交往更加密切,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那些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实物常常不受损伤地保存至今,使我们得以更加全面具体地感知到张骞通西域之前就已存在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路线(或称“先丝绸之路”)的盛况。

---------------------

①  卢向前:《阙特勤碑和苾伽可汗碑》,载《插图中西关系史年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在阿尔泰最具代表性的是前4~前2世纪的巴泽雷克古墓群,这些古墓均为石堆墓,墓室大都位于地表以下3—8米处,有用原木构造的小屋式墓室。由于年平均气温很低,冬季漫长而寒冷,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再加上石堆墓本身的构造,古墓建成后,墓室便呈永久性的冻结状态。其结果,一般条件下难以保存的木器、丝毛织品、皮革制品甚至人和动物的体肤,大都完好无损地被保存下来。巴泽雷克古墓出土文物的品种、数量都非常丰富,除了本地文化特色的遗物外,还有许多来自中原、中亚、伊朗及小亚地区的各类遗物①。在这里,我们仅介绍那些与东西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文物。

    在巴泽雷克5号墓中出土了一块波斯绒毯壁挂(189×200厘米),这是当今世界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波斯毛毯。毛毯的正面织着交替地表现坐着的女神和马上骑士的图案。②代表中原文明的遗物有绢质的安褥垫,其上的刺绣图案是凤凰栖息在树上或飞翔于树间。在6号墓中出土了半面战国时期的山字纹镜,在阿尔泰山西麓的一座墓葬里也发现了一面与之完全相同的镜子。

此后重要的考古遗迹有阿巴坎汉式宫殿遗址,位于俄罗斯哈卡斯自治州首府阿巴坎市南郊,建造时代约当公元前后。宫殿为典型的汉代四阿式重檐建筑,总面积约860平方米。中央的方形大殿面积约240平方米,周围环绕19间较小的房屋,屋顶用板瓦及筒瓦覆盖,房檐的圆形瓦当上有反印的汉隶八分体“天子千秋万岁常乐未央”吉语。宫殿内出土有绿玉小瓶、红色珊瑚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