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俞樾学术思想散论
俞樾在日本、韩国的影响
论公羊学在俞樾经学思想
从公羊学派的 大一统 理
俞樾的 因文见道 思想及
试论俞樾学术思想的几点
俞樾的 因文见道 思想及
俞樾与经学人才的培养
俞樾校释群经、诸子的得
俞樾 务求通博 治经思想
最新热门    
 
俞樾公羊思想发微

时间:2007-3-9 16:41:34  来源:不详
    三统说是《春秋》微言,赖口说相传。三统说的源头在《论语》和《春秋》经传之中,然其义隐晦,因此,不同公羊家之说颇存异议。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中,对三统说进行了详细 的论述。《白虎通》亦有一段文字集中论通三统之义。董仲舒的三统说主要有“三王”“五帝”“九皇”等概念。三统即指“三王”之统,强调“同时称王者三”。所谓“同时称王者三”,即新王确立王统地位后,使前二代王之后退封百里为侯国,他们形式上保留前代之王的统绪,仍继承原来的正朔和服色,客而不朝。“五帝”“九皇”则是三王之前更久远的朝代。退出“三王”者为帝,帝数有五;退出“五帝”者为皇,皇数有九。董仲舒的三统说一是强调三统更替。即每当一王兴起受命而王时,就有一新王之统加入三统,同时也有一旧王之统退出三统,而形成一具有新内容的三统。二是认为三统礼制不同。在他看来,每一王兴起,必建一新统。在此新统中,正朔、服色、礼乐制度都与前王之统不同,以示新王统受命于天。他又以黑、白、赤三色分别代表不同的三统,以示三正之色不同。《白虎通》之三统说不同于董仲舒三统之处,主要在于它强调二王之后若有圣德,天下安之,可再受命为王。如周代殷而王,殷退为二王后,若殷后有圣德,天下安之,殷后可再受命而王。《白虎通》以为这种“非其运次”的情况出现,同样是合理的。

   俞樾对董仲舒的三统说是基本赞同的。他在《孝经先王申郑注义》一文中,详引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云:“王者之治,必正号、绌王,谓之帝,存二王之后,同时称帝者五,称王者三,是故周人之王,上推神农为九皇,而改号轩辕,谓之黄帝(注:今说以神农为炎帝)。因存帝颛顼、帝喾、帝尧之帝号,绌虞而号舜,曰帝舜,录五帝以小国。下存禹之后於杞,存汤之后於宋,以方百里,爵号公。皆使服其服,行其礼乐。然则,九皇五帝三王之名,随世代而迭迁。因谓董氏所谓《春秋》作新王之法,殷周为王者之后,绌夏改号,禹谓之帝。”乃“《春秋》之制也。”(27)俞樾论《诗经》“鲁无《风》而有《颂》”之故,再次详引该文,认为《春秋》“应天作新王之事,时正黑统,王鲁、尚黑,绌夏亲周故宋。”(28)他还指出:《春秋》书王二月、王三月,即是三统之义。他又论《论语》“周监於二代”云:“唐虞帝而非王,非周所得而监。”又谓“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并非指孔子不能言唐虞之礼,而是“唐虞之帝制,非所用于王者之世”,故孔子所不言。又谓颜渊问为邦,孔子不以韶舞冠夏时之前,而退列于后,“亦以其帝焉而远之也。”又论孟子言性善必称尧舜,而论取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