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战…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化…
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
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
郭于华:试论民俗学的社…
最新热门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博物馆的地位和作用

时间:2009-9-8 17:38:19  来源:不详
界仍有较大的争议,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其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通过对以上两个概念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联系。博物馆的职能是研究、采集、保存、传播人类和类环境见证物,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与人类(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不论是博物馆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与人类和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博物馆学认为物是博物馆的基础,但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我们往往会忽视了对于人的关注。国际博协博物馆学委员会的前主席鹤田总一郎就曾说过:“博物馆必须把对人的研究提到与物平等的水平”。也就是说博物馆应当关注人,关注人的生活,关注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博物馆固有职能,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

2、 博物馆藏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

如前文所述传统的博物馆学认为物是博物馆的基础,对于这一点笔者并不持异议。早在20世纪中叶苏联学者就曾经提出“博物馆的物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2005年我国著名的博物馆学者苏东海先生又更加具体的指出“博物馆物是博物馆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博物馆功能发生的根据,是博物馆价值的源泉,有什么样的物就有什么样的博物馆。”这一切都说明了物对于博物馆的重要性,博物馆的藏品都是具有物质形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是没有物质形态文化表现形式,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割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的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没有物质形态但有物质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包括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文化场所和对其过程记录的文字、声音、影像资料。这些物质载体与博物馆藏品之间有着相当大的交集。许多原来的博物馆藏品可能因为其自身可以揭示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与工艺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反过来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又可能因其自身的艺术性被博物馆收藏而成为博物馆的藏品。就这样有形的博物馆藏品与同样有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对应的紧密联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物质化保护是遗产学界公认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手段,而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是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条重要途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有形的博物馆藏品就好像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物质遗产也有其非物质性,非物质遗产也有物质性。正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文化遗产日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时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化而文之,两者要很好地结合起来。”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博物馆文化的精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