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以
刘邦与其功臣集团关系析
王粲典定朝仪与其家世学
评陈爽著《世家大族与北
汉魏晋南北朝的家族、宗
明代汉族与女真族的马市
明清珠江三角洲土地制度
明代徽州批契与其法律意
明清时代汉文译著与回族
论《回族人物志》的史学
最新热门    
 
回族与其他一些西北穆斯林民族文字形成史初探—从回回字到“小经”文字

时间:2009-7-24 13:48:40  来源:不详

    关于“小经”的起源,说法不一。冯增烈先生曾举出在回民中流传的两种说法。其一为,回族的先民入华之初不会汉语。为学习汉话,他们便用阿拉伯字母将汉语拼出来认读,此即“小经”文字的前身。其产生年代当在公元8世纪初。冯增烈先生认为,目前虽无史料和文物佐证此说,但有合理成分。第二种说法认为,“小经”产生于明嘉靖-万历年间奠基回族伊斯兰经堂教育的胡登洲。冯增烈先生认为后一说较为可信。
    除回民口碑资料外,冯增烈先生还指出,在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中的一方颂扬修建清真寺善举的阿拉伯文碑文,撰于回历740年。其中一些回回人的名称和籍地以阿拉伯字母拼出。他认为此即“小经”的前身,故推论“小经”文字在13-14世纪之交已流行民间。[23]此说为陈元龙所接受。[24]
    持“小经”产生于明中期以后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寅住。其论据是“小经”应该是“伴随着经堂教育的普及而产生的。当时经堂教育的宗教读本完全是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但经师讲授则使用汉语,而多数学员又不大识汉字。这种经堂教育的客观状况成为创造“小儿锦”的诱因,换句话说,当时的讲授条件逼迫学员们不自觉地用阿拉伯字母记录汉语讲授的内容。那时的经堂教育主要学习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语言知识,所以‘小儿锦’一般只在经堂教育中使用,例如记笔记、注释经文等。”[25]
    新疆教育学院的安继武先生认为“小经”文字(即所谓“忾达尼”文字)创制者是“灵州马”。[26]他所依据的灵州马撰写的“小经”文字本《开达尼经》(即《忾达尼经》)1899年出版于圣彼得堡。按此推理,“小经”文字的创制当在此前不久。此看法失之过晚。
    见于文献的已发现的最早“小经”文献,据冯增烈先生介绍有两种,其一是清初一位佚名阿匐写的《塔志尼》。另一种是上世纪法国蓍名东方学家布洛歇(Blochet)在甘肃曾收集到过约18世纪的《米尔萨德》的抄本,内有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的汉语,即小经的注解。[27]而据陈元龙介绍,还有清康熙、乾隆年间东乡族学者、高山门宦创始人马哈三(1682-1770)遗留的札记,其中有大量用东乡族“小经”记载的民间叙事、劝善言、事记和宗教知识等。陈元龙认为,东乡族“小经”产生的时代当早于此。[28]而东乡“小经”系受回族“小经”创制,故回族小经产生的时代当更早些。
    冯增烈和陈元龙均未提到“小经”的创制人问题。而《回族大词典》则说“小经”的具体起源时间与创制人不详。回族作家张承志在其小说《心灵史》中提到,哲合忍耶门宦的一位学者名阿布杜.尕底尔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创制了一种中国文学史上的新形式——第一是秘密,不外传也不使用外人能读的汉文,第二是散文体兼以神密主义”。此书称为《热什哈尔》,意为“海之露珠”。阿布杜.尕底尔因祖籍关内凤翔、甘谷、伏羌一带,又称为“关里爷”。[29]
    上引冯增烈先生所述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中的一方撰于回历740年阿拉伯文碑文本文笔者未见,故无从了解其中以阿拉伯文拼写回回人的名称。一般而言,元代回回人多保持阿拉伯文名称。如果这些回回人的名称是阿拉伯语,则以阿拉伯文字母拼写它们并没有什么奇怪,也不能与“小经”文字的起源问题挂钩。不过这些被提到名字的回回人籍贯地如果是汉语名称,其名称的阿拉伯文拼法则有一定价值,并可从“小经”文字的起源的角度来观察。这一点启示我们注意元明时代用阿拉伯文字母和波斯文字母拼写汉语的问题。
四.穆斯林文献中的汉语词汇
    穆斯林民族采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自己语言的现象非常普遍。7世纪阿拉伯帝国向东扩张,先后征服波斯和中亚西部,使波斯和中亚西部遂渐伊斯兰化。大食帝国统治区内民族众多,在阿拉伯征服之前,均有悠久的文化,而且其文字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史。在西亚和中亚,当地居民在接受伊斯兰教后,他们起初采纳阿拉伯文作为书面语,但在市井日常生活中仍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随着伊斯兰化的深入,包括波斯在内的中亚各民族先后逐渐放弃自己世代相传的传统民族文字,转而采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