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酒与茶:两种文化符号的
领主制与地主制:封建生
视野、思路与史学研究
两个角度与两种真实
从洋务运动的官商矛盾看
新发展观下文物保护科技
优势·成就与问题·差距
梦想辉煌——关于中国大
体验与认知中西感受文化
谈两种员工选聘途径的利
最新热门    
 
两种思路的碰撞与历史的沉思——1950~1952年关于农业合作化目标模式的选择

时间:2009-7-24 13:50:34  来源:不详
这就首先要对中国农村旧式换工的性质与作用,有一种符合实际的认识。
-------------------
①  中共山西省委:《把老区互助组织提高一步》,载《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10月版,第35页。
②《东北农村经济的新情况》,载《人民日报》1951年3月21日。
 
在中国,个体农民之间劳动互助习惯的历史与个体农民的历史一样长。它们都产生于原始社会瓦解阶段农村公社之吋,一直延续到近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利用民间换工的经验,对各地旧有的各种劳动互助的形式进行了调查。仅就史敬棠等编辑的《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收集的文献记载,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晋察冀鲁豫边区、华东解放区和东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区,旧时都广泛存在各种形式的换工互助。其中,“据14个乡的调查,说粤东、粤北、粤中各地农村中旧有的互助习惯是比较发达的。比较发达的地区是粤北和粤东,如曲江民主乡解放前农民之间实行互助者约占总户数的80%,龙川乡占90%,揭阳的南河、蓝西2乡占8O%以上。中山沙田地区如港口新胜村的互助习惯也比较发达,约占70%,比较差的民田地区也占一定的比例数,如上栅、雍陌2乡,参加互助的农民约占总户数的50%。”①
    旧时换工产生的原因,在于一部分农民家庭,或没有耕畜与农具,或耕畜与农具不齐全,或缺乏劳动力,或者限于某项技术,仅靠一家一户不能独立地完成农业生产全过程,不得不依靠互助互济来解决某时某事的困难。越是贫困的农户,对互助的要求越强烈。如“据解放后对长沙县西薮乡4个大组562户的调查,在解放前参加对工组的有211户(占总户数36%),而贫农151户中,即有142户参加对工,(占贫农户94%)。”②这类性质的“对工”即换工互助,是贫苦农民处于以家庭为独立的生产单位而家庭的生产条件又不能独立完成生产过程这个矛盾下的产物。它是以农民的贫困为基础的。这是贫困农民互助合作积极性高于能独立完成生产过程农民的根本原因。
    旧式换工的基本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私有,分散和小规模的经营,在生产需要时实行互助,共同使用几家的劳动力、耕畜或大型工具,对等换工,各家土地上的收获物归己。具体形式因地因时因事而异,多种多样。
---------------------
①  史敬棠等编:《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册),三联书店1957年12月版,第65页。
②  《考察长沙衡阳两专区农业互助后的报告》,《长江日报》1952年4月29日。
 
“换工”这种集体劳动,只是家庭经营的补充,不改变农民家庭经济的个体与私有的性质。它是中国农民贫困与家庭经济生产力低下的表现,而不是农业生产力发达,要求突破家庭经营范围的产物。中共中央西北局调查研究室40年代初的一份调查材料和分析,对认识旧时换工的性质很有启发。这份材料中记载,陕甘宁边区旧有各种劳动互助形式中,变工是最普遍的。变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将其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全面合作的顺序排列,大体有下列几种:①人工的变工。几家农户根据生产的需要,临时互助,调剂劳力。②人工变牛工(或驴工)。缺乏耕畜的农户借用别人的耕畜(有时带人帮耕),以后还工。③伙喂牲口,轮流使用。④伙格牛。两家各有一头牛,都不能单独耕地,将两头牛“伙格”在一起为一犋,轮流给两家耕地,牛的所有权不变.⑤牛犋变工。把各自的牛犋和劳力合作起来。⑥运输、碾场牲口的变工。⑦搭庄稼。即几家有本族、亲戚、朋友关系的农户,把各自全家的人力、畜力、农具等完全合起来,或者合作一个播种季节,或是合作一年,但各家土地上的收获物归各家。⑧并地种。几家土地不足、劳力有余的小农户合作起来,抽一个劳力出外揽活,揽工收入大家分。或给各家还工。⑨抽牲口。几家合作,抽一人么口出外搞运输,土地由在家的其他农民耕种,运输收入均分。⑩伙种。两家有至亲关系的农民,把人力、畜力、农具以至土地全部合作起来,全年一同耕作,收获平均分配。实行“伙种”的特点是生产资料仍为各户私有,共同使用,两家暂时合并。按照凡是集体劳动都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逻辑,似乎“伙种”这种最全面的合作是农村中有着最高生产力的方式,代表着换工的发展方向,反映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共西北局调查研究室的调查结论与这类“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