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酒与茶:两种文化符号的
领主制与地主制:封建生
视野、思路与史学研究
两个角度与两种真实
从洋务运动的官商矛盾看
新发展观下文物保护科技
优势·成就与问题·差距
梦想辉煌——关于中国大
体验与认知中西感受文化
谈两种员工选聘途径的利
最新热门    
 
两种思路的碰撞与历史的沉思——1950~1952年关于农业合作化目标模式的选择

时间:2009-7-24 13:50:34  来源:不详
合作化目标模式之争,距今已有40多年。当年的第二种思路,由于付诸了实施,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实践中经受了检验。到1956年底,中国已按高级社模式基本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此后虽经历了人民公社化时期,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经营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农村改革中,让亿万农民自主地选择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营方式,50年代建立、维持到70年代末的那种统一经营、集体劳动、统一分配的模式即被摒弃,包产到户如汹涌的大潮,势不可挡,迅速成为我国农村中占统治地位的经营形式.以家庭承包为核心的农村第一步改革,一改中国农村经济多年停滞的局面,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以下是各历史阶段农业生产发展情况的比较。 
-------------------- 
①石英:《回忆两次小白楼会议》,载《中国农业合作史料》,1986年创刊号第36页。 
②《人民日报》1953年3月26日。 

 


上表说明,完成农业集体化以后的22年,是我国农业发展最慢的阶段。特别是人均粮食产量,1956年已达到620斤,到1978年只增加到637斤,22年增长17斤,平均增长不到8两,几乎跟不上人口的增长。在农村第一步改革的6年,是建国后农业生产发展最快的阶段之一。其中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341.8亿斤,为各阶段之最。人均粮食产量连续6年以平均年增长25.7斤的速度上升,结束了1956年后22年徘徊在600斤左右的状况,在1984年接近800斤,跨上了一个大的台阶,由此奠定了解决温饱,走向小康的重要基础。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40年前确定的以苏联集体农庄为榜样的农业合作化目标模式,不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回顾40年前的那场争论可以发现,一方面我们选择了以苏联集体农庄为榜样的合作化目标模式,另一方面,苏联先机械化,后集体化的经验又成为我们在建国初期由互助组向初级社立即开始过渡的障碍。扫除思想障碍的武器是把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工场手工业的论点运用于我国农业生产而形成的理论,即在农业生产中,虽然没有农业机械,但仅仅是从个体劳动到集体劳动的变化,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生产向前迈进一大步。显然,这种理论未能经受住实践的检验。是马克思的有关理论有误,还是我们的理解与应用有误?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的分析,手工工场比独立的手工业者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因为实行了分工或分工的深化。由于分工,工人反复进行同一操作,动作熟练,从而加速,劳动的方法不断完善,节约了变换劳动工具和移动工作地点的时间;为适应单一操作,工具不断得到改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具的改进、简化和多样化,为机器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 
    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是以两种方式产生的。 
    (一)一种方式是“许多从事同一个或同一类工作的手工业者,同时在同一个工场里为同一个资本家雇佣”。在实行劳动分工后,“各种操作不再由同一个手工业者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完成,而是分离开来,孤立起来,在空间上并列在一起,每种操作分配给一个手工业者,全部操作由协作工人同时进行。”“纽伦堡的行会制针匠是英国制针手工工场的基本要素。但是纽伦堡的一个制针匠可能要依次完成20种操作,而在英国,将近20个制针匠同时进行工作,每人只从事一种操作,后来,这20种操作根据经验又进一步划分、孤立,并独立化为各个工人的专门职能。”①但是在农业(主要指种植业)生产过程中,自然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劳动对象是土地或固定在土地上。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