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現代中國史學的成立(19
明清珠江三角洲的圍海造
全漢昇在中國經濟史研究
歐洲擴張與生態決定論:
近三十年出土儒道古佚文
鬼奴僱買——明、清之際
摩鄰,中国中世紀中國關
重建關於「中國」的歷史
世界史視野的拓展與當代
全漢昇在中國經濟史研究
最新热门    
 
中國環境史研究芻議

时间:2009-7-24 13:50:37  来源:不详
Anne Osborne),香港的程愷禮(Kerrie MacPherson),以及澳洲的費克光(Carney T. Fisher)、安東籬(Antonia Finnane)等人,他們之中有好幾位在中國社會經濟史方面已卓然有成,而他們關於中國環境史的著作也都值得參考,在此就不一一介紹。
    要特別一提的是,著名的環境史學家約翰.麥克尼爾(John R. McNeill)雖然沒有出席1993年的討論會,卻為論文集寫了一篇論文,由世界的角度透視中國環境史。麥克尼爾認為中國特殊之處大多數是於它的地理稟賦和國家的彈性。中國的水系做為整合廣大而豐饒的土地之設計,世界上沒有一個內陸水系可與之匹敵。藉著這個水系,自代以來的中國政府在大部分的時間都能控制巨大而多樣的生態地帶,整備一系列有用的自然資源。此外,中國也可能是世界上對於傳染病最有經驗的國家。中國的農業景觀是高度人為的景觀,非常依賴人口和政治的穩定,並且非常容易因疏失而破壞。在每次破壞之後,大致都可以及時修復,因而顯示出強烈的循環。此外,麥克尼爾從信仰的力量、森林的命運、水的操縱與生態的持久性等四方面,來說明中國與世界上其他社會相似之處。他認為其他地方環境史學者所採用的研究途徑可能有助於研究中國的問題。他指出八個尚待探討的問題:(1)火在生態變化上所扮演的角色,(2)水生環境的變化,(3)生物入侵對環境的影響,(4)邊疆地區的轉變,(5)戰爭和政治暴力所導致的環境變遷,(6)出口貿易對環境的影響,(7)歷史上空氣污染的情形,(8)人口與環境的關係。[9] 
    我曾在2002年11月14-16日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舉辦了一次環境史研討會。在這次研討會發表的文有21篇,其中6篇關於中國大陸,15篇關於臺灣。這21篇論文分屬於九個主題:(1)水文環境的變化,(2)工業發展與環境,(3)環境變遷之回顧,(4)圖像資料之運用,(5)土地利用與環境變遷,(6)族群與環境,(7)疾病與環境,(8)災害與重建,(9)生態研究與政策。論文發表人和評論文來自不同的領域,包括歷史學、地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地球科學、大氣科學、地質學、公共衛生、及環境政策。如同1993年的討論會那樣,出席這次研討會的人相當投入於不同領域間的對話。與第一次研討會不同的是,出席第二次研討會的人不只限於論文撰稿人和評論人,而是開放給來自各大學的教授和研究生,而他們也相當踴躍地參與討論。不過,這次研討會的論文並未結集出版,而是由論文發表者自行投稿到不同的期刊。 




[1] 伊懋可,〈導論〉,收入劉翠溶、伊懋可(主編),《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5),頁17-21。Mark Elvin, “Introduction,” in Mark Elvin and Liu Ts’ui-jung (eds.), Sediments of Time: Environmental and Society in Chinese History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 14-18. 
[2] Bao Maohong, “Environmental History in China,” Environment and History 10 (2004), pp. 475-499. 
[3] 鈔曉鴻,《生態環境與明清社會經濟》(合肥:黃山書社,2004),頁1-54。
[4] Mark Elvin, "The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China: An&nb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