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主流到边缘:20世纪5
传统历史话语的颠覆——
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史研
华盛顿会议关于山东问题
论20世纪中国近代史话
无形遗产话语背后的思想
从淅川看边缘地区的民间
正确渗透边缘学科知识,
华盛顿会议关于山东问题
最新热门    
 
边缘话语:历史重读与女性书写

时间:2009-7-24 13:57:39  来源:不详
   思想史中的断裂,使全面的总体的历史图景成为飘逝的烟云,新的历史使新的理论在社会历史的迷宫中冒险,并开掘自己的通道。
       让历史的差异性自身以本来的形态发言,是新历史主义和新历史小说的核心观念。新历史主义是西方舶来品,而新历史小说却是在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土生土长的小说形态。相当一部分批评家认为,这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关联。但在我看来,新历史小说无疑是受到了克罗齐的历史哲学和新解释学理论的影响,而且与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在产生的时间和基本理论的向度上具有相当的趋同性。不妨说,当代文艺理论研究成果与小说创作实践在吸收全球化思潮中西方新理论的同时,又将其基本精神脉络整合在自己的言说方式和民族性格中。因此,所谓本土理论--新历史小说的理论和实践,并不能脱离全球化思潮,在这个意义上,贸然断言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毫无关系,本身就是非历史的态度。
       产生于1982年的西方新历史主义,与产生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中国新历史小说,具有某种精神上的血缘性。新历史小说和新历史主义的内在一致性,并不排斥其具有精神差异性和文化本土性。我只是想说,这二者的精神路数大致接近,但又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因为任何一种外来理论和文化模式,都会通过本土的文化过滤和文化变异,最后沉淀为本土的母语文化精神。因此,新历史小说应该说具有三种不同精神资源:一是80年代的寻根小说对其基本的思路和艺术模式的直接启示,二是90年代的新写实为其细屑的日常化边缘化状态描写的写作语境提供了参照,再次是西方解释学和新历史主义为其理论意向提供了学理资源。正是这三重文化资源和参照点,使新历史小说能够在90年代中国全面生长起来。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意向

       一般而言,事实是不会陈旧的,但是思想却总是不断过时。
       历史在人类思维中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时空合一体,也是一种难以把握的、绵邈无尽的人类生命踪迹。人类为了把握历史的脉络,为了反思历史形态中的自我形象,进行了长久的艰苦努力,从而使"历史与人"成为人把握自己的基本思维向度。
       一,历史重写的文化语境。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的诞生,颠覆了关于"历史与人"的古老命题,而重新界定"历史与人"、"历史与文化"、"历史与文学"、"历史与政治"、"历史与权力"、"历史与意识形态"、"历史与文化霸权"等的复杂关系。这样,新历史主义就以反抗旧历史主义、理形式主义的姿态登上了文化思想舞台,并在"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上占据了当代文化的最新审视点。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蒙特洛斯(Louis  A.  Montrose)、多利莫尔(Jonathan  Dollimore)、海登·怀特(Hayden  Wihte)等。其各人理论的差异性构成了新历史主义的不同维度。但其总体精神集中体现在对历史整体性、未来乌托邦、历史决定论、历史命运说和历史终结说的坚决否定上。因而强调历史的非连续性和中断论,否定历史的乌托邦而强调现实斗争,拒斥历史决定论而注重主体的反抗颠覆论,成为其流派的总体标志。新历史主义注重意识形态斗争哲学,使它终于彻底清算了旧历史主义方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