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主流到边缘:20世纪5
传统历史话语的颠覆——
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史研
华盛顿会议关于山东问题
论20世纪中国近代史话
无形遗产话语背后的思想
从淅川看边缘地区的民间
正确渗透边缘学科知识,
华盛顿会议关于山东问题
最新热门    
 
边缘话语:历史重读与女性书写

时间:2009-7-24 13:57:39  来源:不详
法,而禀有一种具有文化策略意义的开放社会的新历史叙事观。  
       作为一种新的"历史诗学",新历史主义所恢复的历史维度不再是线性连续发展的,而是通过历史的碎片寻找历史寓言和文化象征。就其方法而言,它总是将一部作品从孤零零的文本分析中解放出来,将其置于同时代的社会惯例和话语实践关系中,通过文本与社会语境,文本与其它文本的"互文本"关系,构成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范式或文学研究的新方法论。他们将种种方法范式纳入当代文化批评视野中,强调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历史和文本构成了现实生活的一个政治隐喻,是历时态和共识态统一的存在体。历史不再是矢量的时间延伸,而是一个无穷的中断、并置、逆转和重新命名的断片。现在与过去、过去与未来,在文本意义中达到瞬间合一,从而历史性地延伸了文本的意义维度,使文本写作和解读成为当代政治性解读。  
       新历史主义将福科"权力"观点置入其历史和文本的分析策略,揭示"权力与文学"、"社会与文化"、"心灵与肉体"之间的二对立,瓦解旧历史主义所强调的正史、大事件、伟大人物和宏伟叙事,并将一些轶闻趣事和普通人(非政治人物、"非"领袖人物)作为分析对象,透视其人性的扭曲或人性的生成。关注在权力和权威的历史网络中,心灵怎样拆解正统学术,并以怎样的怀疑否定眼光对现存社会秩序加以质疑,或怎样在文本和语境中将文学和文本重构为历史的课题的。进而从"政治的批评"进入"批评的政治",最后使主体的精神扭曲和精神虚无成为自我身份的标记。正是在文本与语境、政治和权力的网络中,新历史主义寻绎到了自己的文化批评方法,即"历史与文本"互动的方法。
       二,当代文论的视界转换。
       新历史主义在文艺理论的四个维度--作家、作品、读者、社会中,空前突出"历史"维度,从而构成"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四组新关系:"历史与作家"(心灵史)、"历史与文本"(权力史)、"历史与读者"(阐释史)、"历史与社会"(文化史)。
       首先,在"历史与作家"关系上,不再简单地强调作家的创作心理、创作手法和风格,作家对作品不断修改所形成的文本档案史,相反,却注重文本所暴露的作家被压抑的无意识,及其对社会权力压抑的反抗颠覆和创造出的具有解构意义的新叙事。
       其次,在"历史与读者"关系上,认为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不再对读者耳提面命式地加以审美训导,也不再仅仅使其沉醉在作品所营造的审美氛围中。相反,作品接受史总是将社会的分裂性、作家的变态性、文本的破碎性展示于读者面前,从而使其打破了审美的定式思维,进入一种审丑、审政治、审文化的非文学性的特殊体验中,走出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封闭话语系统,发现历史中的权力运作形式与当代现实中的意识形态结构的惊人一致性。这样,历史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就变成权力话语领悟关系,变成读者对作品接受史的再度颠覆性阐释。  
       再次,在"历史与文本"关系上,注重"重新书写历史"。不管是重新书写文学史、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还是重新书写边缘史,如疯狂史、心理分裂史、性史(福科),抑或重新书写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史(格林布拉特),或重新把握文学的政治史和政治的文化权力史(蒙特洛斯)。换言之,新历史主义者力求进入文化史又超越文化史,打破文本原意而使文学成为两个时代、两颗心灵、两种语境的跨时空聚合,并返回到个人经验的特殊语境和文学"对话"中去。
       最后,在"历史与社会"关系上,强调文本之间的"互文本"关系比单一文本间的关系更重要。因为,只有通过这种互文本关系,才能揭示文本符号与社会符号、审美符号与政治符号间的差异本质,透视文学语言与现实语言、意识形态语言间含混歧义的逆向循环游戏,寻绎出一整套压抑话语和反思性洞见,对历史政治社会实行文学想象性把握,又对文本实行政治性把握。从而,使重新界定文学的本质、追问文学史的真实性、认识文学批评的当代性成为可能。  
      &nb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