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主流到边缘:20世纪5
传统历史话语的颠覆——
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史研
华盛顿会议关于山东问题
论20世纪中国近代史话
无形遗产话语背后的思想
从淅川看边缘地区的民间
正确渗透边缘学科知识,
华盛顿会议关于山东问题
最新热门    
 
边缘话语:历史重读与女性书写

时间:2009-7-24 13:57:39  来源:不详
sp;然而,新历史主义因过分强调文学的外部规律,过分注重对历史的重新解读,而可能使文学史变成个人随意阐释而主体间不可通约的"文学场"。在这种文学场中,文学的对话变成了争论和喧嚣,最终因意义的非统一性和标准的非一致性导致对话破裂。于是,文学的权力话语分析变成了想象性的再度虚构,心灵史的重新发现变成了意识形态甚至是变态心灵史的发现,而一切美好的、正常的、充满生机的精神现象反而落到新历史分析的视野之外。同时,还因其太过重视"边缘话语"的分析,如疯狂、性、同性恋、政治阴谋、历史黑幕等现象的分析,而忽略了人类经典文本中人的精神世界的分析和引导。所以,这种"重读经典"的新历史方法,以一种非考古式的方法进行阅读,有可能是再一轮的"新"的"历史错位"。
       当然,正因为新历史主义强调历史与现实、情感与理性、具体阐释与文本语境的互动,也往往有可能使自己成为一种"无边的历史主义",即想通过文献式考据而达到哲学批判的高度,以一种微观分析的方式从事宏观的把握,从而显示出能力不济和诸多牵强附会之处。  

第二节  新历史小说的价值诉求

       人们用以描述时代精神和跨世纪语境的语言单位,已经出现了断裂现象。因此,我们面对的与其说是一种线性发展的不断展开的历史,勿宁说是一大堆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阐释的理论出现了先天不足,即很难完全阐释那些非连续性性的不同的观念,它们在绝裂、冲突、分割、变化、转换中,生成了一种新的理论对现实的阐释模式。于是,在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和知识的新格局前,在思想和知识的分析中,那种关注统一性、趋同性日益减少,而越来越关注个体性、差异性和非连续性,这些构成了90年代鲜的特点。
       新历史小说与旧历史小说有相当的区别,所谓旧历史小说,即严格地按照历史本来的情况出发加以创作的小说。在这类作品中,虚构总是服从于真实,服从于历史本来的面目,其所谓成功与否,大致是以刻划的生动性、情节的曲折性、细节的真实性和语言的艺术性为标准。这一类小说中有影响的当数姚雪垠的《李自成》、凌力的《少年天子》、《暮鼓沉钟》,浩明的《曾国藩》,刘斯奋的《白门柳》,任光春的《戊戌喋血记》,穆陶的《林则徐》,二月河的《雍正皇帝》,苏童的《武则天》等。大多是对20世纪初叶之前的中国旧历史进行重新体认,然而,这种重新体认并不是全然虚构,而是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尽可能去重现历史风云中的真实人生状态,因此,大致上说还是历史大于文学,文学服从于历史的真实。这一重大转型,使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小说主题强调从正史到野史。
       新历史小说要打破旧历史那种经学化、意识形态化的框架,消解已经僵硬的体制化思维模式,或一元化的政治主导心理的所谓正史,将其所遮蔽的意义加以敞开,以获得一种多元意义的可能性。在政治话语或经学化、意识形态化的权力话语中,分解出审美的话语、宗教的话语、日常生活的话语甚至世俗关怀的话语,从而使正史的唯一性一元性,逐渐为野史的多元性和多层性消解,以一种反向性思维去消解真实的历史链条。换言之,你如果强调意识形态性,我就强调非意识形态性;你强调一元,我就强调多元;你强调中心,我就强调边缘;你强调强势文化,我就强调弱势文化;你强调一种党史或革命史的题材,我就强调非党史和非革命史的题材。终于使历史的中心话语变成了历史的边缘话语。这类小说大体上以乔良的《灵旗》和莫言的《红高梁》为其开端。  
       乔良的《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