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郑和航海图》并非《郑
郑和下西洋航海图考
郑和下西洋的船
郑和航海的终极点——比
试论郑和宝船
迄今发现最早的郑和下西
明初对外友好关系与郑和
郑和下西洋和中国货币政
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
文明视角下的郑和远航
最新热门    
 
“郑和悲剧”的历史性警示意义

时间:2009-7-24 13:45:44  来源:不详

    哥伦布在《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中写道:“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他们被一种内在的经济力量所推动,一旦获得成果,受到既得利益的刺激,愈益焕发旺盛的进取精神。西方航海活动最初的“发现”,不仅不是其终点,恰恰相反,而是它的新起点,因而持续不断,历久不衰。其实,即使哥伦布没有到达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过好望角,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哥伦布等人的航海活动,不仅有强大的经济利益驱动原因,亦非盲目的冒险行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已提出“地球”这一概念。公元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学大成》中进一步论证了“地圆说”。十四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掀起了一场科学与艺术的革命,学术界发展了古希腊的这些学说,当时已有不少人相信地球是圆的,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及其赞助者就都怀有这样的信念。但是那时的中国,天圆地方(“苍天如圆盖,大地似棋局”)的地平观念根深蒂固,也从来没有从科学上论证未知世界的存在。
    从美洲发现者哥伦布1492年与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签定的五条协议,以及首次环绕地球成功的麦哲伦1518年(Fernando de Magallanes,1480-1521)与西班牙国王查里五世订立的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都可以看到这些勇于探险的航海家们相当于有大利可图的特殊承包商。
    哥伦布与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签定的五条协议中包括: 
    —— 任命哥伦布为他所发现或取得的所有岛屿和大陆的元帅,他和他的继承人永远享有这个职衔及相应的一切权利和特权;任命哥伦布为这些岛屿和大陆的总督和省长,他可以对每个下属官职提出三个候选人,以便西班牙国王选任其一;哥伦布保有这些领地所出产、交换而得和开采出来的一切黄金、白银、珍珠、宝石、香料和其他财物的十分之一,完全免税;凡涉及到这些财物或出产品的任何诉讼,由哥伦布或他的代表以元帅身份掌握审判权;哥伦布有权向开到这些“新领地”去联系经商的任何船只投资八分之一,取得利润的八分之一。 
    麦哲伦与西班牙国王查里一世订立的协定主要内容有: 
    —— 特责成你们在属于朕的海洋里发现丰富的香料以及朕最需要而且使我国获利的其他东西,……考虑到由于你们的效力,使朕获得很多福利以及扩大我们卡斯提王室的版图,为补偿你们的劳绩和面临着的危险,朕愿下令赐给你们,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损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上述地方和岛屿的钦差和总督官衔赐给你们、你们的子孙与合法的继承人。”
    西班牙、葡萄牙等王室的船队不过三、五艘,甚至只有一艘船,但它后面跟随着民间海商的活跃船只;每当开辟出一个海区,民间海商只要交纳“执照”税,便可进入规定的海域经营。
    1492年8月出航的哥伦布的船队,仅有三艘,乘员八十七名;旗舰不到一百吨,也许不足传说中郑和“宝船”排水量的十分之一;到达美洲时,已经失去一艘,留下两艘也落得满身疮痍。但哥伦布和该期间的欧洲航海热,带来了地理大发现,开创了海上贸易的新纪元。
    欧洲的航海事业扮演着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角色。从15世纪发现新航路起,许多欧洲国家在亚、非、美三洲建立殖民地。这些殖民地不仅为母国提供原料和出口市场,还进一步扩展了世界贸易,产生了庞大的商品需求;人们迫切需要采用机器和其他先进方法来增加品种、提高产量,成为促进科技迅猛发展,引发工业革命的强大动因。
    “郑和下西洋”虽然谈不上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功能,却规模庞大,人数众多,耗资惊人,每次长途航行,要付出天文数字的代价。为了建造船只,明廷不惜“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据明史专家黄仁宇先生估计,第一至四次“下西洋”的开支,相当于国家两年岁收之钜,还不包括造船等各地支出的费用;如此一发而不止,却不能带来任何现实的经济效益。每次出洋,装载大量金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