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油画《开国大典》的成功
《通典》“邊防典”證誤
久佚海外《永乐大典》中
再论《元史·刑法志》的
清代卫拉特蒙古及其《蒙
试论郑樵编纂《通志》的
《明光宗实录》与《三朝
《永乐大典》的价值、流
《通鉴》“臣光曰”的内
《拿破仑法典》为什么是
最新热门    
 
《通典》的性质与得失

时间:2009-7-24 13:46:24  来源:不详
各朝往往不禁婚。三国魏袁准认识到中表关系实为一相近之旁系血亲,首次提出了“中外之亲,近于同姓,同姓且犹不可,而况乎中外之亲乎?”的观点。杜佑不仅专录了袁准的“内表不可婚议”立为条目,而且在凶礼十七“为内外妹为兄弟妻服议”条的“议曰”中再次肯定袁准之论为“诚哉”,并进一步指出“姨舅之女,于母可谓至亲矣,以之通婚,甚黩情理”[20]。三为尊卑不婚。古来,外姻尊卑不婚习以为常。唐高宗永徽元年,以外姻之辈行,无论有服无服,类多禁婚。“外属无服尊卑不通婚议”条纪录了当时的争议及禁婚范围:“父之姨及堂姨母、父母之姑舅姊妹、堂外甥,并外姻无服,请不为婚。”[21]由这时起,迄至于清,大体准此。这些内容,恐怕很难说是为了“维护和强化封建统治”吧!
上述婚姻禁忌的三项内容,以及由婚姻而形成的五宗、九族和亲族服制,都是反映古代中国社会关系的极为重要的方面。恩格斯曾经指出过,“实际上流行的对血缘亲属关系的亲疏异同”,是“一个完备地制定了的亲属制度的基础,这种亲属制度可以表现单人的数百种不同的亲属关系。”[22]透过嘉礼、凶礼中的大量记述,不难揭示出“这种亲属制度”是如何成为制约当时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的。这是个很庞杂的问题,限于篇幅等因素,有待专题讨论。这里只把它作为杜佑考察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提起研究者们的注意。
丧礼和祭礼,既反映人们的鬼魂崇拜观念,又贯穿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丧葬问题是嫁娶之外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又一重要内容。其中,由于人们社会地位的差别和鬼魂崇拜观念的不同,厚葬与薄葬便成为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比较各代礼仪制度,“汉礼明器甚多”,重厚葬。三国魏大革其弊,晋世因之,明器“皆省”。南北朝虽有侈靡者,然其葬大多为俭。至唐,则屡有禁戒。杜佑注意到这些变化,在凶礼“丧制之四”的“荐车马明器及饰棺”条详录了周、唐之制,对后汉、北齐、隋制则简单记述。在周制的“说曰”中,他强调《礼记·丧服小记》所云:“陈器之道,多陈而省纳之可也,省陈而尽纳之不可也。”同时引郑玄注进一步说明“多陈之谓,宾客之赙器也,以多为荣;省陈之谓,主人之明器也,以节为礼。”叙唐制则录存了两次供明器的规定和一篇上疏。睿宗太极元年唐绍上疏指陈“王公百官,竞为厚葬”,“以眩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礼。更相扇慕,破产倾资,风俗流行,下兼士庶。若无禁制,奢侈日增。”玄宗开元二十九年敕令“于旧数内减”明器,三品以上由九十事减至七十事,五品以上由七十事减至四十事,九品以上由四十事减至二十事。“庶人先无文,限十五事”。并“皆以素瓦为之,不得用木及金银铜锡”[23]。从杜佑有选择的记述,既可看清古代厚葬与薄葬的演变之迹,又表明他本人反对厚葬的立场。棺椁的演变,也反映厚葬、薄葬之争。杜佑叙周制,重在棺椁形制的进化;叙唐制,则在节葬,仅记“诸葬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其棺椁皆不得雕缕彩画施户窗栏槛,棺内又不得有金宝珠玉。”[24]
墓祭和上陵,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风俗。书中专立“上陵”条目,叙述这一风习的发生及演变。三代以前无墓祭,秦始建寝殿于墓侧。西汉因秦,帝王陵墓皆有园寝。东汉谒陵礼始备,三国魏、西晋革上陵之礼。东晋方始,即有谒陵、辞陵之事,但终因争议,时复时辍。南朝宋、北魏又复汉仪,谒拜不止,至唐再成制度。高宗永徽二年请依献陵故事,“每朔及月半上食,其冬夏至、伏、腊、清明、社等节日亦上食。”玄宗开元二十年下制:“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并“编入《五礼》,永为恒式”[25]。这条记载还说明一个问题,即古代的某些礼仪,并非都由统治者作出规定强制推行而成为习俗;相反,倒是某些习以成俗的东西又符合统治者的需要,便被随时顺势地记入礼仪条文,成为某种规范。这正是礼与俗相辅相成的关系。
丧葬中,另一颇受重视的问题便是合葬。卷八六“葬仪”条尽管记述繁琐,仍可寻出有关合葬的演变之迹。合葬始于周公,其后长期有争议。武则天合葬乾陵,又引起争论。严善思的上表,较系统地考察了葬仪沿革,以西汉多不合葬,“魏晋以降复有合葬者”,希望“依汉朝故事,改魏晋之颓纲”,并认为“合葬者,缘人私情;不合葬者,前循故事”。同时指出,“若以神道有知,幽途自得通会;若以死者不知,合之复有何益?”杜佑详录严善思上表,既借以考察了合葬的沿革,又保存了研究无神论思想的素材。凶礼中的“招魂葬议”亦值得注意。东晋元帝时,关于招魂葬有过一次辩论,杜佑特意保存了这场争论的起因、各家主要观点。借助这份记载录,可以知道当时关于形神问题的一些片断认识。王裳以“形神本相依”,人死“无形可依”为由,反对招魂葬。这比那种“人死神浮归天,形沉归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